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强度TEAS组、中强度TEAS组、高强度TEAS组和电针组,每组17例。4组术后在镇痛泵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不同强度的TEAS或电针治疗。观察4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4组术后CD3﹢和CD4﹢T淋巴细胞、NK细胞、血清IgM、血清IgG的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48 h低强度TEAS组和高强度TEAS组的CD3﹢和CD4﹢T淋巴细胞、NK细胞、血清IgM的水平均低于电针组(P<0.05);中强度TEAS组和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术后CD8﹢T淋巴细胞、CD4﹢/CD8﹢以及血清IgG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强度TEAS能够有效改善胸腔镜手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电视胸腔镜在肺癌临床分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和评价电视胸腔镜对肺癌进行临床分期的可行性.方法 1999年11月~2003年6月应用电视胸腔镜对48例肺癌患者进行术前临床分期.结果胸腔镜检查及病理报告结合胸部CT及胸片,其中分类为Ⅰ期肺癌者9例,均及时手术切除治疗;Ⅱ期肺癌者21例,手术切除后均要求患者辅助放、化疗及生物治疗;ⅢA期12例,其中9例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然后手术;ⅢB期6例,未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因有恶性胸水而行胸腔镜下胸膜固定术.结论胸腔镜对肺癌能进行准确的临床分期,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Thoracoscopic mobilization of esophagus and laparoscopic mobilization of stomach with cervical anastomosis is employed widely in 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 (MIE) for esophageal carcinoma. However, it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injury and anastomotic leak.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key techniques in total laparoscopic and thoracoscopic esophagectomy with intrathoracic anastomosis for MIE in 62 patients of middle or lower esophageal cancer between March 2012 and August 2013. Total laparoscopic and thoracoscopic esophagectomy with intrathoracic anastomosis was performed to treat the middle or lower esophageal cancer. Laparoscopic and thoracoscopic Ivor-Lewis esophagectomy was performed using a circular stapler (Johnson and Johnson) intrathoracically to staple esophagogastric anastomosis and reconstruct the digestive tract. In addition, we performed tension-relieving anastomotic suture and embedded with pedicled omental flap. Compared with the trans-orally inserted anvil (OrVil) approach, the technique reported here is safe, feasible and user-friendly. Total thoracoscopic intrathoracic anastomosis can be performed with a circular stapler (Johnson and Johnson).  相似文献   
4.
外科手术是食管癌治疗的重要基石,但是传统开放手术带来了非常高的手术创伤和风险。近年来,随着微创食管切除术的发展,食管外科进入微创时代。食管癌患者个体化的病情需要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作者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资料,对微创食管切除术的术式演变和个体化选择进行述评,以期为食管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靶控输注(TCI)在全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中的使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拟在全胸腔镜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110例,男48例,女62例,年龄29~55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依托咪酯TCI组(E组)和丙泊酚TCI组(P组),每组55例。E组使用依托咪酯-舒芬太尼TCI(依托咪酯初始血浆靶浓度为0.2μg/ml,根据BIS值以0.1μg/ml梯度逐步增加,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1.0ng/ml)进行麻醉诱导与维持,P组使用丙泊酚-舒芬太尼TCI(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为1.0μg/ml,根据BIS值以0.3μg/ml梯度逐步增加,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1.0ng/ml)进行麻醉诱导与维持。记录两组患者诱导期低血压发生情况、诱导期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诱导期睫毛反射消失时间、麻醉期舒芬太尼用量、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入CCU时APACHE II评分、术后24h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术后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C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前、术后2、6、24h血浆中血糖、乳酸浓度,术前及术后24h血浆皮质醇、醛固酮、ACTH浓度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E组患者诱导期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P组,诱导期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少于P组(P0.05);E组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C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6、24h两组患者血糖和乳酸浓度明显升高(P0.05),6h达到高峰,24h开始下降,两组患者各时点血糖、乳酸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术后24hP组皮质醇浓度明显升高(P0.05);术后24hP组皮质醇和醛固酮浓度明显高于E组(P0.05);两组ACTH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依托咪酯靶控输注可以维持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平稳,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能安全应用于全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探讨在治疗食管癌方面应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食管癌患者88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食管癌根治术,观察组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略高于对照组(t=1.372,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对照组(t=1.573,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85.6 ±30.7)mL、术后拔管时间(4.1±1.3)d、胸腔引流量(550.0±30.5)mL、术后住院时间(10.8±2.2)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4 ±58.7)mL、(7.5±1.8)d、(1 130.0±50.8)mL和(17.1 ±3.8)d(t=18.847、6.486、40.649、8.938,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82%)显著低于对照组(27.27%) (x2 =5.143,P<0.05).结论 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淋巴结清扫更彻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电视胸腔镜治疗肺部肿瘤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接受诊治的40例肺部肿瘤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划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开胸手术治疗,研究组接受电视胸腔镜手术辅助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109.6±20.8)min、手术出血量(150.1±87.6)ml、住院时间(7.7±1.3)d及切1:2疼痛0相比于对照组(147.1±31.3)min、(247.3±126.1)min、(10.9±3.5)d及20.0%明显改善,数据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应用于治疗肺部肿瘤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出血量,清除干净淋巴结,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ASD修补术的经验。方法:32例患者均经心脏超声检查明确诊断为CHD ASD,分为A组(全胸腔镜)和B组(常规手术)。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A组经股动、静脉建立CPB;B组按常规方法建立CPB,均在CPB,主动脉阻断下完成ASD修补术。结果:手术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24 h胸腔引流量、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除A组1例术后肺部感染,1例术后室颤,均及时治愈外,无其他严重之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在门诊随访1-20个月,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漏、无中度以上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全胸腔镜下ASD修补术可以获得与常规手术一样的疗效,但手术操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有一定的学习曲线。完全胸腔镜手术切口更小、更隐蔽,符合目前患者对美观的要求,是一种先进的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12例,采用标准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切口,按照解剖学依次用钉高2.5 mm 白色钉仓处理肺段动脉、肺段静脉,用钉高3.5 mm 蓝色钉仓处理支气管,同时进行系统淋巴结清扫.结果 12例均顺利完成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无中转开胸及辅助小切口.手术时间115~260 min,平均182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平均230 ml.胸腔引流时间2~6 d,平均3.5 d.术后住院3~11 d,平均7.5 d.无二次手术,无输血,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腺癌6例,鳞癌2例,转移癌2例,炎性假瘤1例,结核球1例,其中原发非小细胞肺癌均为Ⅰa期.12例随访1~24个月,平均9个月,10例肺癌均无复发、转移.结论 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对于Ⅰa 期非小细胞肺癌及肺功能差或有其他合并症而不适合行肺叶切除者,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2013年7月114例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自制可弯曲双关节腔镜专用器械行单孔胸腔镜手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胸,未增加穿刺孔,无术后大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42.4±11.4) min,术后胸管留置时间(1.8±0.4) d,术后住院时间(5.4±3.4)d。术后随访1~36个月,平均20个月,其中76例>12个月,无切口感染、出血、积液、气胸复发等并发症。结论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是安全、微创、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