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8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介绍了一种C波段多注速调管的研制。该管工作在矩形腔高次模式,设计目标是在400MHz工作频率范围内输出200kW脉冲功率,工作比3%,采用周期反转永磁聚焦。该管由9个谐振腔构成群聚段,多级滤波器加载双间隙谐振腔构成输出回路。本文介绍了设计方案中的一些考虑、部分模拟计算、扩展带宽的措施和实际制管结果,并指出进一步研制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Ka波段分布作用多注速调管的设计思路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成果;内容主要包括分布作用技术和多电子注技术在Ka波段速调管的应用;采用CAD技术对毫米波速调管设计的模拟研究,以及毫米波速调管制造技术的研究。文中将模拟计算和实验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S波段多注速调管的研制进展.该管采用19注电子枪,工作电压34 kV,工作电流72 A,研制目标是在7%的相对带宽内输出1 MW脉冲功率,工作比2%.介绍了包括互作用段、电子枪、输出窗在内的主要部件和最终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4.
用矢量球面波理论和互易原理分析伦伯透镜天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伦伯透镜是一种球形分层介质天线,考虑到数值计算的复杂性,本文提出用矢量球面波理论和互易原理相结合,分析其性能。该方法首先用矢量球面波理论计算平面波入射到多层介质球的散射场,在此基础上,用互易原理将散射场转变成天线的远区辐射场。基于这种方法,本文着重研究了伦伯透镜天线的焦区场和远区场特性,包括透镜分层总数以及层与层之间存在的空气间隙对实际应用可能造成的影响。最后,对卫星通信中伦伯透镜天线多波束应用的可行性给出了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5.
标准硅球直径精密测量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多光束干涉的基本原理,导出了使用斐索干涉仪测量硅球直径多光束干涉光强分布的精确公式。针对目前的硅球直径测量系统忽略了多次反射对干涉信号造成的影响和系统中固有的条纹清晰度低的问题,研究了多次反射对干涉信号造成的误差,结果表明其最大光强误差可达到8%。通过对光学干涉系统结构设计和元件参数选择,最大限度地优化了干涉条纹的可见度,并设计出零背景光强标准硅球直径精密测量系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干涉条纹对比度、消除了背景噪声,而且可通过改变透镜焦距调节干涉条纹的强度以达到CCD的最佳工作范围,从而提高了光强信号的测量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基于Matlab GUI数值模拟多光束干涉形成三维光子晶格结构的方法,通过模拟计算干涉图像光强的分布可以直观地观测光子晶格形状,并探讨了部分参数对光子晶格的影响。在具体的模拟过程中,采用(6+1)束光进行干涉,中心光束为涡旋光,其余6束光环绕中心对称分布。以往通过实验装置研究光子晶格的方法往往误差大,装置调整复杂,实验周期长;而基于Matlab GUI的光子晶格数值模拟方式不仅效率高、误差低、结果直观,而且具有参数调节灵活快速,用户交互友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卫星阵馈反射面多波束天线赋形波束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主要对赋形波束的性能与波束宽度和波束间隔间的关系进行了一般性的研究。首先提出4个能够描述赋形波束性能好坏的性能指标。然后给出波束赋形问题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建立了赋形波束的性能指标与波束宽度和波束间隔间的关系。接着应用泛函分析理论推导了波束赋形问题的一般解,同时通过对这个一般解的讨论,从信号与系统的角度阐明了波束赋形的机理。最后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分析了波束赋形的两个参数波束宽度和波束间隔与性能指标之间的变化关系,并提出了选择最佳波束宽度和波束间隔的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工作在TM310模的同轴谐振腔提出了一种通过在腔中设置重入式金属环来增大工作模式与邻近杂模频率间隔,进而实现杂模抑制的方法。通过等效电路法研究了金属环设置前后工作模式及其邻近模式频率变化的规律,发现通过适当地设置金属环可以获得较大的频率间隔。借助仿真软件CST-MWS验证了该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了金属环的各尺寸参数对模式频率及频率间隔的影响,以及金属环的设置对工作模式电场的影响。优化选取了适当的金属环参数,使某X波段多注速调管同轴谐振腔中工作模式与邻近杂模的最小频率间隔达到1.2 GHz。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