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7篇
医药卫生   3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瑞马唑仑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效苯二氮?类药,它具有像瑞芬太尼一样器官独立的新陈代谢作用,并能像咪达唑仑一样作用于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其起效快,恢复迅速,对肝肾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且能够被氟马西尼快速逆转,这些药理作用使瑞马唑仑在理论上成为较理想的镇静药物。本文主要就瑞马唑仑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对器官功能的影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复合阿芬太尼时瑞马唑仑抑制双腔支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 选择2022年5—7月行双腔支气管插管患者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Ⅲ级。首例患者给予瑞马唑仑0.35 mg/kg,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为0分时,给予阿芬太尼50μg/kg、罗库溴铵0.6 mg/kg后行气管插管。双腔支气管插管反应阳性定义为气管插管后2 min内HR或MAP升高幅度超过基础值的20%,否则为阴性反应。按照改良Dixon序贯法,设定相邻剂量梯度为0.05 mg/kg,若出现阳性反应,下一例患者升高1个剂量梯度;反之降低一个剂量梯度,观察到第7个阳性反应-阴性反应交叉点时终止试验。采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瑞马唑仑ED50、ED95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共纳入患者35例,其中阳性反应15例(43%)。瑞马唑仑抑制双腔支气管插管反应的ED50为0.206 mg/kg(95%CI 0.135~0...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瑞马唑仑在不同镇静深度下对区域麻醉手术患者外显记忆(EM)和内隐记忆(IM)的影响。

方法 选择区域麻醉下择期手术患者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浅镇静组(M组)和深镇静组(D组),每组17例。术中以0.1 mg·kg-1·h-1的起始剂量持续泵注瑞马唑仑1 mg/ml镇静,以0.1 mg·kg-1·h-1的梯度逐渐增加药量,M组维持BIS 60~80,D组维持BIS 40~60,术中在相应范围保持3 min以上,予以听词学习。停药后4~24 h记录简单问卷采访结果,包含测试和排除测试命中率、命中频率。使用加工分离程序(PDP)扩展测试模型评估EM和IM得分。记录镇静过程中托下颌面罩加压给氧,使用麻黄碱、阿托品等干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简单问卷采访结果无特殊,包含测试和排除测试命中率与命中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EM得分为0.041(-0.015~0.076),IM得分为0.198(0.043~0.353)。D组EM得分为0.080(0.004~0.151),IM得分为0.062(-0.003~0.114)。M组IM得分明显大于0(P<0.05)。两组镇静过程中未发生托下颌面罩加压给氧,使用麻黄碱、阿托品等干预的不良事件。

结论 瑞马唑仑在维持BIS 60~80的浅镇静状态下可以消除外显记忆, BIS 40~60的深镇静状态下可以同时消除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时的半数有效剂量(ED_(50))及95%有效剂量(ED_(95))。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患者73例,分为三组:第一组纳入患者性别不限(n=22),第二组仅纳入男性患者(n=29),第三组仅纳入女性患者(n=22)。根据Dixon改良序贯法,所有患者缓慢静注瑞芬太尼0.5μg/kg,随后注射瑞马唑仑0.2 mg/kg,待睫毛反射消失后行胃镜检查。若在进镜时及检查过程中出现呛咳、吞咽、皱眉、体动影响检查操作等反应为阳性反应,下一例患者增加0.05 mg/kg,否则降低0.05 mg/kg,以阳性反应转为阴性反应为交叉点,当出现七个交叉点时终止研究。采用概率单位Probit回归分析法计算第一组瑞马唑仑的ED_(50)和ED_(95)及其95%CI,并分别测定第二组、第三组瑞马唑仑的ED_(50)及其95%CI。结果第一组瑞马唑仑ED_(50)为0.19 mg/kg(95%CI 0.155~0.229 mg/kg),ED_(95)为0.31 mg/kg(95%CI 0.248~0.492 mg/kg)。第二组瑞马唑仑ED_(50)为0.161 mg/kg (95%CI0.135~0.192 mg/kg),第三组瑞马唑仑ED_(50)为0.194 mg/kg (95%CI0.159~0.235 mg/kg)。结论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ED_(50)、ED_(95)分别为0.19 mg/kg和0.31 mg/kg,且男性患者瑞马唑仑ED_(50)低于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瑞马唑仑对脊柱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IONM的择期脊柱手术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8~55岁,BMI 18~24 kg/m2,ASA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及维持时R组采用瑞马唑仑,P组采用丙泊酚。记录入室时(T0)、气管插管即刻(T1)、停肌松药时(T2)、停肌松药后30 min(T3)、50 min(T4)的HR、MAP和BIS。记录首次诱发运动诱发电位(MEP)的电流强度及其波幅。记录停药后到首次诱发出MEP的时间。记录T4时体感诱发电位(SEP)和MEP的波幅及潜伏期。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与P组比较,R组T1—T4时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首次诱发的MEP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有效性及适宜剂量。方法 选择2021年8—11月拟行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160例,男84例,女76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丙泊酚2 mg/kg组(P组)、瑞马唑仑0.2 mg/kg组(R1组)、瑞马唑仑0.3 mg/kg组(R2组)和瑞马唑仑0.4 mg/kg组(R3组),每组40例。P组、R1组、R2组和R3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行镇痛预处理后,60 s内分别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瑞马唑仑0.2、0.3和0.4 mg/kg,改良警觉/镇静(MOAA/S)评分≤2分时即开始胃镜操作。记录首次镇静成功率、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记录术中低氧血症、低血压、体动、呛咳、呃逆、注射痛和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患者和内镜医师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 与P组比较,R1组首次镇静成功率、低氧血症、低血压、注射痛发生率和内镜医师满意率明显降低,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明显缩短,体动和呛咳发生率明显升高(P<0....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瑞马唑仑和丙泊酚对肝硬化患者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血流动力学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 纳入拟行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的肝硬化患者96例,男43例,女53例,年龄18~70岁,BMI 18.5~27.9 kg/m2,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48例。R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2 mg/kg行麻醉诱导,静脉泵注瑞马唑仑1~2 mg·kg-1·h-1行麻醉维持;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行麻醉诱导,静脉泵注丙泊酚4~10 mg·kg-1·h-1行麻醉维持。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T2)、手术开始后5 min(T3)、拔管后(T4)的HR和MAP。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间、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前、术后1 d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记录术中低血压、术后低氧血症、头晕、恶心呕吐、苏醒延迟、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P组比较,R组T1—T3时HR、MAP明显升高(P<0.05),意识消失时间明显延长(P<0.05),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中低血压、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T0、T4时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 d ALT、AST和头晕、恶心呕吐、苏醒延迟、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丙泊酚比较,瑞马唑仑对行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肝硬化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可明显降低低血压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剂量苯磺酸瑞马唑仑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循环系统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在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附属信阳医院(信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需要镇静并且满足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先分别给予舒芬太尼预镇痛,镇痛目标为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2分,然后分别给予负荷量苯磺酸瑞马唑仑0.10 mg/kg、0.15 mg/kg、0.20 mg/kg在10 min内匀速泵入,再以0.05~0.5 mg·kg-1·h-1静脉泵入维持。根据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标准,维持目标的镇静深度-2~0级。对比三组患者用药前(T0),用药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45 min(T4)、90 min(T5)、180 min(T6)RASS评分、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氧合指数(OI)变化,比较呼吸循环系统不良事件(呼吸系统:呼吸抑制;循环系统: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率。 结果最终纳入98名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等一般资料及用药前呼吸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T2时A、B、C组镇静有效率(RASS≤1分)分别为67.7%(21例)、87.9%(29例)、100%(34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5,P<0.01);三组镇静不足(RASS≥2分)发生率分别为32.3%(10例)、12.1%(4例)、0%(0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镇静过深(RASS≤-3分)的发生率分别为3.2%(1例)、15.2%(5例)、47.1%(16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9,P<0.01);在维持剂量时期(T4、T6)三组约有46.9%(46例)患者维持剂量低于0.1 mg·kg-1·h-1;34.7%(34例)的患者维持剂量在0.1~0.2 mg·kg-1·h-1;18.4%(18例)的患者维持剂量高于0.2 mg·kg-1·h-1。HR下降幅度(T2 vs T0)分别为13.8%、19.6%、29.7%,T3时三组患者HR仍有下降。组间分析提示A组vs B组(T2、T3)、A组vs C组(T1、T2、T3)、B组vs C组(T2、T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给药后MAP的均值也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完全泵入负荷剂量苯磺酸瑞马唑仑后(T2 vs T0)MAP下降幅度分别为12.9%、14.4%、22.8%。组间分析提示与C组比较,A组(T1、T2)和B组(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虽然RR均值和OI均值均有变化,但是仅在T2时A组同C组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在T1~T6时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中给于0.15 mg/kg负荷量在10 min泵入可达到较为理想的镇静效果。对于部分RASS评分≥3分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负荷剂量。短期内大剂量泵入苯磺酸瑞马唑仑可导致患者呼吸及循环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因此在ICU患者镇静中应避免高负荷量快速泵入。  相似文献   
9.
瑞马唑仑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效苯二氮 类药物,综合了咪达唑仑和瑞芬太尼的优点,目前已被开发用于诊疗镇静、全麻诱导和维持、重症监护患者的镇静。文章对瑞马唑仑在围手术期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瑞马唑仑应用的优势和局限性。瑞马唑仑静脉给药适合持续输注,尤其是靶控输注;在持续输注模式下,瑞马唑仑起效和恢复较咪达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的方法系统探索瑞马唑仑的研究现状,评价其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发表的有关瑞马唑仑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2月。采用CiteSpace 6.1.R6和Excel 2021分析纳入文献的年发文量、发文国家、发文机构、发文期刊、被引频次和关键词等基本概况。结果 共纳入文献194篇,年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地区是中国,最多的机构是德国PAION公司;尽管Anesthesia&Analgesia期刊的共被引频次最高,但在Journal of Anesthesia上发表的有关瑞马唑仑应用于临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文献共被引频次最高;关键词聚类和引文突现分析显示,瑞马唑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同应用场景的有效浓度及特殊人群的用药效果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结论 国内外对瑞马唑仑的研究高度重视,但相关研究质量有待提高。瑞马唑仑在特殊人群用药效果、其最适剂量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