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交通运输   4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从技术改造、循环经济、防污治污、政策支持、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面推进能源资源节约,这既是缓解能源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汽车制造、使用及回收的生命周期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伍昌鸿  马晓茜  陈勇  赵增立  李海滨 《汽车工程》2006,28(2):207-211,175
为了研究汽车全生命过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采用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对汽车制造、使用及回收3个阶段中所产生的排放物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并对汽车使用90号无铅汽油、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车用乙醇汽油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个阶段对环境都有一定的污染;使用液化天然气和车用乙醇汽油为汽车燃料以及对报废汽车进行能源化回收利用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对意大利MARINI公司近期在传统的间断式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的基础上开发研制出四种不同型式的旧沥青混合料再生搅拌设备以及ATR220型自行式沥青混合料再生设备的基本结构、技术特点、施工工艺及应用范围等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文中分析了《国际安全与环境无害化拆船公约草案》的制定背景与进展,简要介绍了公约的内容与基本要求,介绍了国内拆船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约生效后对我国相关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我国在公约后续制定过程中所应采取的态度建议。  相似文献   
5.
摘 要:设计了一种鳍片式热电转换模组,并将其应用在船舶柴油机废气余热回收系统中,通过理论和实验,分析鳍片式热电转换系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柴油机负荷为75%,热电晶片总数为1428,排气温度550K 时,设计的鳍片式热电模组发电功率为6.72kW,热电转换效率可达5.42%。排气温度、冷却水温度以及柴油机负荷都会影响热电转换系统性能。随着柴油机负荷的提高,热电转换系统发电功率和转换效率也随之增大,但负荷在75%之前增大的幅度大于从75%~100%的负荷。热电模组鳍片数量会影响转换系统的热端温度和传热量,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可通过增加鳍片数目,提高废热回收效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空泛和环境恶化的必由之路,妥善处理能源和环境的关系,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能够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能够节省能源,降低工程造价,为路面材料开辟了新的料源。本文通过连续式沥青混凝土拌和设备和间歇式沥青混凝土拌和设备的在厂拌热再生技术中的应用,对比分析了其优缺点,对厂拌热再生技术及拌和设备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黎宇科 《天津汽车》2010,(12):17-18
为促进报废汽车环保回收,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文章基于对我国汽车市场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的现状分析,从政策措施层面提出提高报废汽车回收行业水平的方案设想.认为首先应选择全国废旧汽车资源集中的3个地区建立报废汽车破碎示范中心,其次要支持现有拆解企业升级改造,最后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8.
姚卓 《北方交通》2012,(5):40-41
热再生施工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以丹大高速公路现场热再生施工为基础,对影响现场热再生施工质量的几个关健因素(加热温度、铣刨厚度、再生剂及新沥青混合料的添加、起终点的摊铺和碾压等)进行探讨,提出相关质量参数的控制值。  相似文献   
9.
沥青路面循环再利用有利于处理废料和保护环境,降低工程造价。本文从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路用性能比较、施工控制要点等方面进行总结,较全面研究了厂拌热拌再生技术。根据室内试验和工程实践结果表明,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稳定,技术可靠,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是一种低碳环保的路面修筑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结合某工程项目的施工经验,对泡沫沥青冷再生基层施工中的要点进行归纳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泡沫沥青再生基层的施工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