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业科学   13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3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文章从小黄鱼亲鱼生活习性等特点,对小黄鱼亲鱼驯养、苗种繁育等进行深入探讨,为我国小黄鱼养殖持续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热泵干燥温度下小黄鱼的干燥特性,并对其干燥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干燥温度55℃、铺放密度为6.48 kg/m2的条件下干燥时间为13.5 h,干燥品质最优。在综合考虑能耗、企业加工条件和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将生产工艺参数确定为:干燥温度60℃、铺放密度为6~7 kg/m2,干燥时间为10~12 h。根据企业日处理量5.5~6.0 t的加工要求,通过对产能核算及加工成本计算,确定设备选型方案为:1台GHRH-510型热泵干燥机与2台GHRH-340型热泵干燥机,该方案投资回报期短,社会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3.
4.
东海区小黄鱼资源现状及管理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汤建华  周瑾 《海洋渔业》1999,21(4):173-174
<正> 一、90年代以来东海区小黄鱼渔业概况 1990~1996年,东海区小黄鱼产量连年上升,从1990年9223t增至1996年94977t,增加9.3倍,增幅最高的年份为1994年,达94.34%,其次为1991年的83.90%。1997年产量首次下跌,跌幅8.29%,1998年产量又开始回升,达107800t,创下历史新高,与1997年相比增加23.75%(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5.
鱼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偏好,对这种规律的全面认知是进行资源保护、海洋牧场增殖目标种选择以及增殖技术研发的前提。实验基于2016年夏季(8月)、秋季(12月)和2017年冬季(3月)、春季(5月)在马鞍列岛东部海域19个站点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资源密度、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GIS空间分析方法,对3 496种小黄鱼样品年龄、性别、性成熟度和饵料组成等生物学参数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回归分析探讨了小黄鱼生物学指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海域小黄鱼种群存在较强的季节变动和空间差异:平均资源密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夏季资源密度岛礁内水域远高于岛礁外围。年龄结构上除了夏季以幼鱼为主(75.7%)外,其他季节皆以1龄鱼为主。岛礁内部水域夏季小黄鱼饵料生物丰富度显著高于岛礁外,春秋季相反。与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岛礁外最显著的影响因子为浮游植物丰度,该值越高则小黄鱼资源密度越高,但岛礁内部分布上并未显示出与任一环境因子的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岛礁繁多且规模化人工生境的存在使马鞍列岛东部海域成为小黄鱼优良的索饵避敌与栖息繁殖场所。除了饵料因素外,岛礁内的小...  相似文献   
6.
鹿叔锌 《齐鲁渔业》1996,13(5):8-10
渤海捕虾大量兼捕小黄鱼等幼鱼,导致小黄鱼资源濒临绝迹。研究并推广了加裙对虾拖网、以流代拖、毛虾张网等渔具渔法,使小黄鱼资源得到保护和恢复,产量明显回升。从中启迪了保护渔业资源的科研方向。  相似文献   
7.
黄海中部小黄鱼的食物组成和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在黄海中部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的食物组成和摄食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磷虾类和虾类)和鱼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二者在食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97.45%.优势饵料种类有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小黄鱼的摄食强度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季最高,春季和冬季较低.食物组成也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夏季主要以虾类为食,其它季节则主要以磷虾类为食.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黄鱼春、夏季的食物组成与秋、冬季相比,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黄海小黄鱼的食物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在食物中所占的比例有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黄海中部小黄鱼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与昼夜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在黄海中部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摄食的体长和昼夜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摄食强度没有明显的体长变化,而食物组成却有明显的体长变化。随着体长的增大,鱼类和虾类的比例有所增加,而磷虾类、桡足类和端足类的比例则减少。饵料生境宽度在体长大于109mm后有明显的增加。经检验,小黄鱼平均每个胃中含有的饵料个数显著减少而饵料重量则增加,这符合"最佳摄食理论"。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黄鱼在体长达到109mm时,出现了明显的食物转换现象。小黄鱼的摄食强度在各个季节都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午夜24:00和早晨08:00是2个摄食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族小黄鱼昼夜渔获率差异的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2004年度东海区重点渔场底曳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资料,从中选用小黄鱼网次渔获率作为指标值,应用LSD方法对南黄海族小黄鱼昼夜渔获率差异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以揭示小黄鱼昼夜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小黄鱼在不同的洄游阶段昼夜网次间渔获率无显著性差异,昼夜无垂直移动现象,常年处于底层,为典型的底层鱼类;在利用底曳拖网船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时,无需修正昼夜网次间小黄鱼的渔获率,用获取的调查数据即可估算资源量。  相似文献   
10.
桁杆张网渔具菱形和方形网目网囊的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使用套网法作为选择性试验方法,Logistic曲线作为选择性曲线模型,并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曲线参数估算,对桁杆张网渔具不同网目尺寸(25mm、30mm、35mm、40mm以及45mm网目大小)、不同网目形状(菱形网目和方形网目)的网囊选择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菱形网目网囊对黄鲫和银鲳的50%选择体长(或叉长)比相应方形网目的大(分别为3.79%和31.25%),而对小黄鱼的50%选择体长比相应方形网目小(7.92%);各菱形网目对黄鲫、小黄鱼和银鲳的选择范围都比相应方形网目大(分别为20.76%、5.36%以及45.99%)。这与传统认为方形网目选择性优于菱形网目的观点存在差异。通过讨论,认为黄鲫和银鲳体形较扁,游泳能力较弱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网囊结构改革时,不能盲目遵循方形网目优于菱形网目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