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业科学   55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鲇鱼(Parasilurus asotus),地方名为鲶鱼或鲇拐。体长形,前躯短而略圆,后躯较长而侧扁。全身无鳞,光滑而富粘液。口大,上位,上颌短于下颌,具须2对。体色褐黄,腹部色淡。个体中等,自幼贪食,生长较长。肉质细嫩,味鲜美,是名贵食用鱼类之一。  相似文献   
2.
鱼肠炎的病原体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大小为1.0~1.3mm×0.4~0.5mm,多数两个相连,极端单鞭毛,有动力,无芽孢,染色均匀,革兰氏阴性。一般认为是条件致病菌,可由鱼体受损或环境条件而诱发。1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头部尤其乌黑,俗称“乌头瘟”。病鱼离群独游,反应迟钝,病情较重的,腹部膨大,两侧常有红斑,明显“蛀鳍”,肛门常红肿突出,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和血脓流出。剖开腹部,可见腹腔积液,肠壁充血发炎,肠管呈红色或紫红色,后部尤甚。剖开肠道,内无食物,肠道粘膜细胞往往溃烂脱落,并与血液混合成血脓,充塞于肠管中。肝脏亦常有红色点状淤血。俗称“烂肠瘟”。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探讨柞蚕幼虫体色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分析柞蚕品种豫大1号(黄体色)和白一化(白体色,略带黄色)幼虫体色的遗传规律,并比较二者在体壁类胡萝卜素组成上的差异.杂交试验发现,F1的幼虫体色为黄色,F2有黄色和白色两种表型,且分离比符合3∶1;回交BC1(F1×豫大1号)均为黄色,而BC1(F1×白一化)则有两种表型,即黄色和白色,分离比符合1∶1.遗传分析表明,豫大1号的基因型为YYGG,白一化的基因型为YYgg,豫大1号的黄体色对白一化的白体色属于完全显性遗传.代谢组学分析发现,豫大1号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10.259μg/g)远高于白一化(1.167μg/g);白一化体壁中的叶黄素、β-胡萝卜素和玉米黄质含量远小于豫大1号.综上认为,体壁中类胡萝卜素的缺乏是导致白一化形成白体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秦苏华 《水产养殖》2012,33(6):52-5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室内饲养金鱼已成为享受美好生活的方式之一。下面就家庭饲养金鱼方法简介如下。1苗种选择一看形,选择游动活泼的个体;二看色,选择体色鲜艳有光泽,体表无污点的个体;三看鳃,打开鳃盖,选择鳃丝鲜红的个体,发灰、肿胀的个体不能选。2鱼苗运输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红白锦鲤为研究对象,在锦鲤配合饲料配方中分别添加不同比例微藻,包括杜氏盐藻(4、8、12 g/kg)、小球藻(6、12、18 g/kg)、雨生红球藻(4、8、12 g/kg)、螺旋藻(12、24、36 g/kg),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制成9种试验饲料和1个锦鲤配合饲料对照组分别饲喂锦鲤,每组试验3个重复,通过8周的养殖试验,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配比微藻对锦鲤的生长、体色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复合微藻可促进锦鲤生长,改善锦鲤体色,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体色是影响鱼价格和价值的重要因子之一,影响鱼类体色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系统、营养素以及养殖环境等因素。文章就营养素对鱼类体色影响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7.
桃蚜体色生物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根据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体色将其分成黄绿色型、红色型和褐色型等三种体色生物型。三种体色生物型比较稳定,可能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测定表明,各体色生物型不仅体色有差别而且形态上也有一定区别。三种生物型对温度的适应性不同,以褐色型最为抗高温、抗低温,但在适温15—25℃的范围内γm比其它两型都要小;相反,黄绿色型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最小,但在适温范围内γm最大;而红色型则居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8.
黄鳍鲷俗称“黄翅”,是一种浅海近岸底层鲷科鱼类。常结群随潮流缓慢洄游于礁石之间,觅食小虾、沙蚕和藻类等。因性贪食,常为钓翁之香饵所诱。黄鳍鲷个体虽小,一般常见的500克以下,但体色艳丽,肉味鲜美炙口,被视为仪次于石斑鱼的名贵经济鱼类,是许多钓鱼爱好者强烈追求的垂钓对象。但如何垂钓黄鳍鲷,使其钓之有获,并不是一般钓者所能轻易办到的。笔者根据多年钓鱼实践,谈谈几点巧钓黄鳍鲷的经验,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水产科技情报》1974,(1):16-17
大鲵(Megalobatrachus japonica Dauidianug),俗名娃娃鱼,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的全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头阔而扁,上下颚有小齿,眼小无眼睑,有足二对,前肢各有四指,后肢各有五指,指趾无爪,皮肤光滑,无鳞甲,多粘液腺,有疣状物,尤其是头部的疣状物最多,皮肤上有多色素细胞,其体色为棕色、褐色、灰色、暗黑色、红棕色、黄色和金黄色。如图1:。  相似文献   
10.
代方银  鲁成 《蚕业科学》2000,26(4):210-213
对保存的地方蚕品种进行性状调查,发现于60年代自我国江苏省泗洪县征集的农家土种泗洪15(简称泗洪)幼虫体为淡黄色,壮蚕异质型不明显。采用体色正常型和已知黄体色标志基因lem(3-0.0)、Sel(24-0.0)和Xan(27-0.0)与之杂交,进行遗传学鉴定,结果:泗洪黄体色对正常型为显性,遗传基因与日本的显性黄体色(Xan)基因座位相同(27-0.0),命名为中国显性黄体色,英文名Chinese xanthous,基因记号Xan^C。以其建立起我国的家蚕显性黄体色标志基因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