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5篇
农业科学   356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28篇
  1958年   13篇
  1957年   29篇
  1956年   12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3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熟高产品种上农粳2号和镇稻18为材料,采用常规毯苗机械栽插,分别设置20 d、24 d、28 d、32 d等4个秧龄处理,研究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秧龄天数增加,参试品种的绿叶数、茎基宽和根系盘结力均逐渐升高;与20 d、24 d和28 d秧龄的处理相比,32 d秧龄处理的成熟期提前4~5 d,茎蘖高峰期提早15 d左右,结实率显著升高;与24 d秧龄处理相比,上农粳2号和镇稻18在32 d秧龄处理下的产量分别提高10.26%和20.82%。在秧苗强化化控和苗床管理的条件下,安徽沿江地区常规毯苗机插的栽插秧龄可延长至32 d。  相似文献   
2.
3.
2000年我县的晚稻生产遇到了罕见的现象--穗萌芽,这种异常现象在本地区最近25a内从未有过.穗萌芽率在3%~15%,直接影响了晚稻谷的商品性,本来一部分可以当商品粮出售的晚稻谷只能作为饲料出售,降低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另外,作为口粮的晚稻米夹杂着已发芽的坏米,直接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对此,从多方面进行了调查,找到了穗萌芽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4.
5.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为媒介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近年来在山区杂交中稻、一季晚稻上危害逐年加重.由于该病症状与种性不纯的植株相似,给杂交稻生产和产量造成很大影响.一般发病田块损失10%~30%,严重田块损失达50%~80%,有的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6.
特优航1号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选育的,2003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晚季在闽侯县南屿镇“省千亩水稻新品种示范片”试种,结果表现产量、米质等都较好,获得农民的认可。 一、产量表现 该组合产量结构合理,亩有效穗18.4万,穗长25厘米,每穗总粒数125.6粒,每穗实粒数102.1粒,千粒重30.5克,亩产506公斤,比对照两优2186亩增91公斤。  相似文献   
7.
由湖北省黄冈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2002-2003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产量509.80千克,比汕优64增产7.18%。出糙率82.1%,整精米率62.6%,长宽比3.3,垩白粒率15%,垩白度2.4%,直链淀粉含量22.1%,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8.
9.
培育多(?)壮秧,是水稻高产栽培中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措施,是建立高产群体结构的基础。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由于晚稻秧龄较长,一般35-40天,有的超过40天,且温度较高等原因,晚稻秧苗常发生徒长,俗称“牛毛秧”,难以达到丰产目的。针对以上问题,我站与县农技站合作,于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对晚稻秧田进行多效唑喷施秧苗控制徒长试验,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