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热被看作攻克癌症的重要武器,加热可以使癌细胞对放疗更加敏感,并且提高某些药物的治癌效果。然而阻碍热疗的关健问题是无创伤的温度监测与保热剂量需到达规定值,并防止过热,最好能大范围非侵入检测温度。美国杜克大学的科研员改进了射频脉冲研制成功磁共振成像温度计,它可以“非侵入”地测定身体内的体温,其精确度是现在最好的检测体温技术的5—10倍。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急性粒细胞缺乏症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在成人低于 0 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多为急性过程, 绝大多数是机体对药物发生变态反应或对化学品过敏反应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是内科急重症之一, 起病急, 病情凶险, 常并发重症感染, 病死率较高, 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患者会因严重感染而危及生命。我院1997~2004年收治23 例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3 例中, 男 9 例, 女 14 例; 年龄33~57岁。按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诊断[1],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 0 5×109/L者列入统计。发病前均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内腺苷脱氨酶(ADA)活性和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的相关性。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全血细胞计数仪分别测定肺结核患者外周血的ADA活性和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结果肺结核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外周血ADA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5),肺结核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患者外周血ADA活性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91和0.154,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淋巴细胞内ADA活性升高,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比值减低,肺结核患者淋巴细胞内ADA活性升高与淋巴细胞绝对值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减少而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临床上以发热为主要表现,是儿科门诊及急诊的常见疾病之一,但因其表现缺乏特征性,临床上往往容易漏诊,患儿常以其他疾病就诊进行血常规检查时才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本文就本院儿科门诊或急诊中确诊的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作一回顾性分  相似文献   
5.
林阳  彭超  张亚男   《四川医学》2021,42(7):748-751
<正>1 临床资料1.1 患者第1次住院情况:患者,男,73岁,因"全身皮疹1年"于2016年3月入住我院皮肤科。入院前1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全身出现绿豆至鸽蛋大小丘疹、红斑,部分融合成片,上覆大量白色鳞屑,于当地医院治疗后全身红斑、丘疹消退,斑块变薄,鳞屑减少。8+个月前,患者皮损再次加重,全身出现潮红、肿胀,自行予"中药"口服(具体不详),未见明显好转,6+个月前患者再次于当地医院住院,诊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予"复方甘草酸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嗜中性粒细胞相关参数变化规律。方法用Beckman Coulter 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嗜中性粒细胞相关参数,包括白细胞计数(WBC)、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AV)、嗜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嗜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率(MNC)、嗜中性粒细胞平均散射值(MNS)。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WBC、NAV、MNV、MNC、MNS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不仅有NAV增高,而且嗜中性粒细胞体积的大小及内部结构、核的大小,核质比例及细胞内质粒的大小和密度等均有明显改变,通过对WBC、NAV、MNV、MNC、MNS等指标的测定,可以对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诊断后6个月内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评估初诊淋巴细胞绝对值(ALC)对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7例初诊成人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6个月内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评估初诊ALC在ITP患者诊断后6个月内合并感染的预测价值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217例成人ITP患者诊断后6个月内的感染发生率为13.8%(30/217),≥60岁患者感染发生率为25.0%(14/56).多因素分析发现性别、ALC是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95%CI l.150~7.298,OR 2.722; P<0.01,95%CI 6.802~80.749,OR 23.436).ALC预测感染的分界值是1.225× 109/L(敏感性0.866,特异性0.700).ALC≤1.225×109/L组与ALC>1.225×109/L组比较,感染发生率较高(45.7%对5.3%,x2=49.151,P<0.01),持续缓解率和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0%对26.0%,x2=0.071,P>0.05; 98.6%对97.8%,x2=0.095,P>0.05).6个月内发生感染与无感染患者比较,1年生存率较低(93.3%对99.3%,x2=4.607,P<0.05),持续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对27.3%,x2=0.096,P>0.05).结论 初诊ALC可以作为ITP患者诊断后6个月内合并感染风险的预测指标.感染是影响ITP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高华 《山东医药》2014,(14):74-75
目的:探讨加味逍遥散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CSF )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作用。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ANC)的影响。方法将68例乳腺癌术后化疗导致骨髓抑制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于每个化疗周期完成后给皮下注射rhG-CSF 150μg。治疗组加用加味逍遥散,每日早晚2次煎服。6个治疗周期结束后测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ANC)并进行分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NC分级0级10例、Ⅰ级11例、Ⅱ级8例、Ⅲ级4例、Ⅳ级1例;对照组分别为3、10、8、9、4例,两组相比,治疗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加味逍遥散联合rhG-CSF可明显提高乳腺癌术后化疗骨髓抑制患者的ANC。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肠胃炎(AGI)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自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3例AGI患者按病型分病毒性、细菌性2个亚组,另筛选同期于本院行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液WBC、ANC、CRP水平差异,并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AGI、病毒性AGI、细菌性AGI的诊断价值。结果⑴三组血液WBC、ANC、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菌组血液WBC、ANC、CRP显著高于病毒组、对照组,病毒组血液AN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⑵单一指标诊断时,血液ANC诊断AGI的AUC值最大(0.971),血液CRP诊断病毒性AGI、细菌性AGI的AUC最大(0.670、0.989);⑶血液WBC、ANC、CRP联合诊断AGI、病毒性AGI、细菌性AGI的灵敏度分别为98.80%、96.80%、100.00%,特异度分别为100.00%、69.80%、96.70%。结论血液ANC诊断AGI效能最佳,CRP则对病毒性AGI、细菌性AGI均具较高的诊断效能,但联合诊断时可进一步提升诊断效能,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急性感染时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感染时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的变化规律,为急性感染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肺部感染、消化道感染及全身感染患者共70例,入院当天均作血清G-CSF血培、养及血常规检测。G-CSF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70例急性感染患者,G-CSF阳性者44例,阳性率为62.85%,细菌培养34例阳性,阳性率为48.57%。肺部感染、消化道感染及全身感染,G-CSF的阳性率分别为30%、69%、83%。70例患者血培养阳性者18例(25.7%)。与G-CSF阳性率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1)。44例G-CSF阳性患者抗感染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分别为(8.38±3.39)×109/L和(4.12±1.47)×109/L(t=7.61,P<0.001)。结论急性感染患者血清中G-CSF水平显著升高。测定血清G-CSF可作为判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与血培养及血常规检查相比,其敏感度、阳性率高,但特异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