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2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23篇
工业技术   110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ow-dimensional carbon nanostructures are ideal nanofillers to reinforce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polymer nanocomposites due to their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rough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poly(vinyl alchohol) (PVA) nanocomposites reinforced with a single-layer diamond – diamane is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e PVA/diamane exhibits similar interfacial strengths and pull-out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PVA/bilayer-graphene counterpart. Specifically, when the nanofiller is fully embedded in the nanocomposite, it is unable to deform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PVA matrix due to the weak interfacial load transfer efficiency, thus the enhancement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In comparison, diaman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ensile properties of the nanocomposite when it has a laminated structure as it deforms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matrix. With this configuration, the interlayer sp3 bonds endows diamane with a much higher resistance under compression and shear tests, thus the nanocomposite can reach very high compressive and shear stress. Overall, enhancement on the mechanical interlocking at the interface as triggered by 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 is only effective for the fully embedded nanofiller. This work provides a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VA nanocomposites reinforced by diamane, which can shed lights on the design and preparation of next generation high-performance nanocomposites.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移动代理(MA)在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的感兴趣信息时产生的延迟较大和能耗较多问题,提出了基于三维胞元空间的MA双向并行(3D-BPMA)路由算法.3D-BPMA将MA与传统的客户/服务器(c/S)模式相结合,在胞元内利用C/S模式搜集信息,在单层胞元系统和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采用MA双向并行的策略进行传输.仿真结果表明:3D-BPMA与LCF,DSG-MIP算法相比减少了平均响应时间和网络平均能耗,提高了MA发送率.  相似文献   
3.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of perforated caissons and the total horizontal forces acting on them were experimentally and numericall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when wave propagates normally. To consider the viscosity effect of fluid and nonlinear action of waves on structures, the VOF (Volume Of Fluid)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k-ε turbulence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aves and structures. Governing equations were solved with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Through 2D experimental study in the wave flume,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of perforated caissons and the main affecting factor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data using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Als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atio of the total horizontal force acting on perforated caisson and the force acting on solid caisson and the main affecting factors were regress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data.  相似文献   
4.
黄卷潜  李丽娟 《工程力学》2007,24(7):110-115
讨论了桥梁、工业厂房和大型公共建筑中较多采用的单层多跨刚架在移动荷载作用下影响量的计算方法。以工程中计算连续梁的一次力矩分配法的概念和思路为基础,建立了结构中杆端真实抗转刚度和结点转角传递的概念及其相应计算公式,提出了一种单层多跨刚架超静定结构影响量的精确计算方法。算例表明,该方法较之传统的计算方法简捷,且既便于手算,也利于编制通用程序用于电算。  相似文献   
5.
单层球面网壳地震反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考虑不同矢跨比、荷载、跨度和支座刚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单层球面网壳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给出了其随各参数变化的规律,得出了在单层球面网壳抗震设计中起控制作用的是水平地震作用而不是竖向地震作用等有益的结论.此外本文还给出了由于阻尼比不同而需对引用现行抗震规范反应谱分析的网壳地震作用进行修正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双层柱面网壳采用粘滞阻尼器的减震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粘滞阻尼器对双层柱面网壳减震效果的主要影响参数和影响规律。通过考虑阻尼器不同的设置方式、设置位置和数量、阻尼系数,以及不同的网壳矢跨比,线性阻尼器与非线性阻尼器的比较等,进行了一系列减震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替换方式优于附加方式,替换杆件的数量存在临界值,阻尼系数存在最优范围,网壳矢跨比的影响显著,非线性阻尼器和线性阻尼器的减震效果基本相同等。这些规律对实际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将机械行业中的机构运动概念应用到大型柱面网壳结构的施工,提出一种“折叠展开式”整体提升施工技
术. 详细阐述了该项施工方法的基本思想,并推导机构运动过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公式. 通过一个工程算例的分
析,总结机构运动和动力特性.计算结果证明机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动力效应不明显,处于“折叠”状态的网壳能够
承受施工荷载.该项新技术在亚洲最大跨度的柱面网壳结构的施工中得到了成功应用,证明了它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刘洋  魏玲  李应斌 《钢结构》2003,18(1):4-6
运用ANSYS有限元程序 ,研究了在轴向力与非节点横向力共同作用下网架螺栓球节点杆件的受力性能 ,得出其应力分布状况及弹性极限承载力 ,并提出了螺栓球网架杆件在非节点横向力作用下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望远镜的圆顶视宁度,研制一种能测量常温、微温的仪器。在天文建筑物附近,安放两个微温传感器,可以测量影响天文观测的湍流强度的分布情况。介绍微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以及仪器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较快的热响应时间,它将对望远镜建设物的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劲性支撑穹顶结构在遭受意外冲击时,可能发生连续倒塌,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因此分析其连续倒塌性能十分必要。依据Levy型劲性支撑穹顶结构的特点,给出了杆件阀值系数及其计算公式,提出了连续倒塌判别准则及倒塌类型。提出了基于响应差值的损伤系数,给出了杆件重要性系数。依据杆件重要性系数对Levy型劲性支撑穹顶结构的杆件重要性进行计算并排序。基于连续倒塌判别准则和杆件重要性分析结果,提出了连续倒塌分析方法和流程,分析了结构的连续倒塌性能,讨论矢跨比、初始预应力对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劲性支撑穹顶结构抗连续倒塌的方法。研究表明:Levy型劲性支撑穹顶结构的连续倒塌类型分为无倒塌、局部倒塌和整体倒塌。结构外环杆重要性系数最大,其次是内环杆。外环杆、内环杆和节点发生破坏,结构将发生连续倒塌,其它杆件破坏结构不会发生倒塌。矢跨比越小、初始预应力越大,杆件的重要性越小。可加强节点和环向杆件根数提高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