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5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工业技术   87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坪河水电站坝址河谷呈"V"形,宽高比约1. 8,具备修筑高拱坝的地形条件,但坝址两岸尤其是右岸谷坡在进入弱风化下限或微风化岩体后,出现范围较大的深层风化岩体。通过分析深层风化岩体对拱坝和面板堆石坝2种坝型坝基变形、坝肩及边坡稳定的不同影响表明,坝址区地质条件对修建拱坝的适宜性较差,工程处理费用高,可实施性及实施效果有待论证;面板堆石坝虽然施工条件较差,但对地基要求低,对地质条件适宜性较好,工程处理难度较小,为可选坝型。  相似文献   
2.
3.
4.
为了解决哪些地方应该优先安排坡改梯等问题,为坡改梯生态工程建设和优化农业生产空间等提供科技支撑,从社会、经济、空间等方面考虑,选择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道路可达性、距现有宜耕地距离等影响因子,构建基于居民需求的坡改梯需求度模型,以无定河流域陕西省部分为例,进行坡改梯空间适宜性分析,提出基于居民耕种需求的坡改梯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研究区坡改梯需求总体上表现为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绥德县、佳县、子洲县和米脂县需求最为旺盛;坡改梯适宜性等级较高的坡耕地主要分布于靖边县、横山区、子洲县和绥德县,绥德县、佳县、子洲县、米脂县中高等级适宜性的坡耕地占可改造坡耕地面积比例较高;可根据坡改梯目的、投资规模、工期等按"适宜性+"的方式选择优化方案,如从规模效益和集中度考虑可把绥德县、米脂县、子洲县和靖边县作为优先实施坡改梯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选择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资源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污染负荷指数5类基本因子,组成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评价值在0.067-1.500之间变化,对结果进行再处理、聚类,划分毗河供水规划的生态适宜分区。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和要求,对水利规划作出相应的调整。毗河供水规划整体布局较合理,大型建设项目未处于生态需特别保护的区域。各水库农业灌溉的同时,也能发挥生态功能,为周围环境提供用水,对区域生态与环境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线段长短、间距大小视觉反应的量化规律,提出设计图形符号大小的原则——既更使其大小满足“长”“短”“大”“小”的心理要求,又要互相之间在大小上有区分性。根据图形组织的相似、接近、连续三原则提出设计图形符号形状的原则——图形符号之间尽量减少相似、接近、连续,以保证较好的区分性。通过分析发现,现行建筑制图标准中的图形符号绝大部分在大小和形状具有适宜性、区分性。  相似文献   
7.
地质灾害是建设用地选址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危险性区划的主要参考要素,其直接或间接危害到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重大损失。为了降低建设用地规划中地质灾害的影响,应将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考虑到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当中。以干旱河谷山区丹巴县为研究区,运用确定系数和逻辑回归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对该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选择安全因子、自然因子、社会因子和生态因子共同构成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对丹巴县进行危险性分区,极高危险区217.20km2,高危险区744.95km2,中度危险区1352.44km2,低度危险区1295.08km2以及极低危险区875.32km2。(2)丹巴县建设用地最适宜区面积为115.72km2,占县域总面积的2.57%,适宜建设的土地少且多集中在小金川、革什扎河、东谷河和大渡河沿岸河谷地区。较适宜区、基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禁止建设区面积分别为683.47km2、623.21km2、590.66km2、2494.21km2。(3)已建成的城镇空间中38.50%和37.62%分布在最适宜区和较适宜区,整体分布状况良好。有5.85%的城镇空间建设在较不适宜区,2.67%在禁止建设区,存在生态安全风险,该区域应加强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工作,有条件地适度搬迁。  相似文献   
8.
化学分析中扩展不确定度的计算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刚 《新疆化工》2007,(3):14-15
化学定量分析中通常通过获得结果的精密度来度量结果的可信度,但这一思路被证实是不适宜的,现今应用的新的方法是测量不确定度,是通过度量结果的可信度来证明结果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9.
依据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水质、回灌率、已运行情况以及环境条件对水源热泵开发的影响,对西安市水源热泵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西安市适宜性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31.52%;将西安市水源热泵开发潜力划分为5类潜力类型区:Ⅰ、Ⅱ类潜力区主要分布于西安市北部,以平原为主,为开发潜力优、良区;Ⅲ类潜力区主要分布于临潼中部、阎良东部、长安南部、户县和周至南部等地,为适度开发潜力区;Ⅳ类潜力区主要分布于蓝田西南、临潼南部以及长安丘陵区,为不宜开发潜力区;Ⅴ类地区为秦岭山地和禁采区,应限制水源热泵的开发利用。研究可确定西安市不同地域的水源热泵开发利用潜力,研究结果可为编制西安市水源热泵开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灾难斑块”型村落灾后重建的适宜规划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后农村重建为背景,选择四川剑阁县下寺村为典型研究对象,针对其灾损格局呈现"斑块"状随机分布的复杂特征,通过对重建现实与困境的研究,分别对斑块重建、文化重建与再生、宅基地控制、重建方式及管理实施、乡村规划编制5个方面提出灾后重建基本对策,选择村民联动规划方式,强调"生命安全、环境生态、文化保育、民生和谐、发展持续"的总体目标,探索"灾难斑块"型村落灾后重建的适宜规划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