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篇
工业技术   87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对山水画的研究较早,在唐宋时期山水画发展局面已经十分可观,至隋朝,山水画的整体面貌已经基本独立.山水画对我国的绘画史影响十分深远,作为我国传统艺术形态之一,山水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具有独特且婉转的自我文化性格.本文通过对唐宋时期山水画的形态变迁以及文人意笔进行具体分析,从政治、地域以及文化各个方面阐述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紫砂陈列赏瓶是众多紫砂器之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这种既可以用来盛放书画卷轴,又可以陈列在客厅书房观赏的器物,以优雅的器型和精致的陶刻装饰博得了玩家的芳心,其中流露出来的传统文化和东方文明更是让人啧啧称赞、流连忘返。紫砂对瓶作品“四方祥瑞”,就是充分利用了紫砂泥料可塑性强的特点,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设计语言来呈现风格的紫砂雅器,不仅仅器型充满了祥瑞之感,给人以良好的视觉体验,而且陶艺人用手中的刻刀,给我们勾勒出上面唯美画卷的同时,也把充盈其中的文人情怀徐徐道来。  相似文献   
3.
从高校招生的演变历史看,中国在1978年以前对工农阶层子女实行高校入学优惠政策主要源于国家对这一阶层的特殊偏好而实行平均主义分配政策所致。国家通过报考资格政策、优先录取政策和免试推荐入学政策人为地大幅度提高了工农阶层子女在高校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从公平视角看,这项政策不仅违背了公平原则,而且降低了人才选拔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制造技工荒”是直接对多年来持续不变的教育、就业观念和企业用人机制、管理创新提出的挑战。一个阶层的缺失,源于整个社是能撑起“中国制造”的脊视和病态;一个阶层的强大,也不单靠有限的高薪职位来装点门面。我们需要的是能撑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相似文献   
5.
竹,生于暖春,长于盛夏,成于深秋,立于寒冬.竹是岁寒四友之一,因其挺拔有节、修长柔韧、四季常青而一向为世人所喜爱和称颂.文人爱竹,颂其坚韧之性、不屈之格;画家爱竹,绘其挺拔身躯、青翠之美;艺人爱竹,歌其清脆之音,天籁之韵;匠人爱竹,雕其飒爽英姿、灵秀之形;栽独爱竹,爱其摇曳多姿、旷远高达、超然脱俗……  相似文献   
6.
自古江南多才子.浪漫而多情的秦淮河不仅有让人流连忘返的浆声灯影、画船萧鼓,还哺育出了众多的文人雅士.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就是从这块人杰地灵之地走出的才俊.  相似文献   
7.
许华芳 《江苏陶瓷》2007,40(5):42-43
近年有人对红火的紫砂行业称道是"紫砂大合唱"。这话说得很有意思,各类书籍的不断面世,各家媒体的多种宣传,各项赛事的陆续举行,各地展览的前后举办,各种网站的长期传播,各路文人墨客的热情介入,确实把紫砂大合唱推向了振奋人心  相似文献   
8.
吴小军 《江苏陶瓷》2007,40(6):40-41
紫砂陶自北宋年间就开始烧制,其器粗犷、朴雅,实用性较强。明清期间,紫砂陶成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名流和文人的观赏品,并为制壶人设计壶样,还在壶上画画、刻字,可称达到鼎盛之时,从而使紫砂壶由实用品跃上工艺品的台阶。  相似文献   
9.
儒、墨、道、法诸家因对"道"的认知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人格.着重介绍了儒家士人以道自任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入世的精神.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阶层肩负着公共管理和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对于民族精神的创造和传承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近代以来,社会阶层流变加剧造成士人阶层消亡,民族精神因此丧失了原创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奢侈与时尚期刊>来分析18世纪德国市民阶级的自我塑造.它宣扬奢侈品消费加速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为文化进步和国家民族富裕提供了动力.它主要关注私生活里的文化与社会自身的构建,并帮助市民阶级进行自我塑造且与其他阶级进行区分.它还阐述了时尚与奢侈品消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驳斥了神学与道学将时尚视为虚荣及道德缺陷的偏见.它认为作为文化差异的一部分,服装特色的区分成为一种衡量人民与国家成熟与否的标尺.时尚发挥了视觉艺术的功能,甚至于也是一种行为艺术.此外,时尚还与身体复杂地联系在一起,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