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4篇
工业技术   16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210Pb和^137Cs计年在湖泊沉降物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低能γ谱仪和Geγ谱仪分别测量了湖泊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210Pb和^137Cs,确定了4个湖泊近代沉积物的年代。用二种方法测得滇池、洱海、鄱阳湖和连湖的平均沉降率分别为0.22cm/a和0.23/a;0.20cm/a和0.21cm/a;0.57cm/a和0.50cm/a;0.15cm/a和0.16cm/a。  相似文献   
2.
稀有金属伟晶岩的结晶过程是认识其成矿作用的重要方面。前人利用冷却模型所推测出的侵入变质围岩的伟晶岩冷却时间为几天至几千年,但对侵位于花岗岩中伟晶岩的结晶过程缺乏相关研究。基于此,对新疆大喀拉苏及镜儿泉地区稀有金属伟晶岩的野外地质观察及年代学研究显示,两处伟晶岩的侵位模式不同,侵位时花岗岩围岩的温度有别。大喀拉苏1号伟晶岩(年龄为(248.4±2.1)~(228.4±0.3)Ma)主要侵位于较冷花岗岩围岩(年龄为(261.4±2.1)Ma)的席理面,边缘可能出现过度冷却。最新铌钽铁矿U-Pb年代学显示,镜儿泉1号锂辉石伟晶岩形成时代为(250.8±1.0)Ma,熔体侵位于温度较高的花岗岩(年龄为(252.9±1.9)Ma)内部断层,其冷却结晶受花岗岩温度及区域地热梯度制约,冷却时间可能超过3 Ma。综上所述,过度冷却模型的适用性、铌钽铁矿U-Pb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温度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解释同位素年龄与冷却模型所得结晶时间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浒坑钨矿是一个大型石英脉黑钨矿矿床,含矿石英脉除了块状石英脉以外,还大量发育条带状石英脉。本文针对条带状石英脉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条带状石英脉实质上是韧性剪切带,以透入性发育的剪切面理和拉伸线理、剪切透镜体、剪切分异条带普遍发育为特色。剪切带岩石以石英质糜棱岩为主,具有丰富的塑性变形显微构造特征。显微剪切指向构造统计表明,东西向和北西向脉组的运动方式均以左旋正滑为主,近水平脉组则以正滑为主。北西向韧性剪切带的新生绢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40.3±1.0Ma,相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39.6±2.4Ma;而东西向韧性剪切带绢云母^40Ar-^39Ar坪年龄则比较复杂,高温阶段年龄可能受到成矿期白云母残斑的影响,中温阶段的表观年龄和总气体年龄更接近前一样品的坪年龄。据此认为韧性剪切变形的年龄为140Ma左右,韧性变形发生在成岩和成矿之后。条带状石英脉系块状石英脉韧性剪切改造而成,推测其形成主要与晚期补充岩体的斜向上侵作用有关,但更为合理的模式需要更多资料的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联坑钼铜多金属矿床主要有矽卡岩型钼铜(钨)矿、石英脉型钨钼矿两种矿床类型,与成矿密切相关的花岗闪长斑岩位于矿区中部。花岗闪长斑岩中锆石的LA-ICP-MS年代学研究表明,其U-Pb年龄为(162.9±1.0)Ma(MSWD=0.024,n=18),为燕山早期侵位。锆石Lu-Hf同位素原位分析结果表明,176Lu/177Hf值在0.001 217~0.003 544,εHf(t)值介于-11.8~-5.2,峰值在-8.4左右,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在1 538~1 953 Ma,峰值在1 760 Ma左右。联坑花岗闪长斑岩及钦杭成矿带中侏罗世与斑岩-矽卡岩-热液脉状铜金多金属矿床有关的钙碱性花岗闪长岩类可能具有相同的成岩成矿背景,加强其与区内成矿关系的研究,对指导区内进一步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应用单片再生剂量法对陕西关中的全新世黄土进行细颗粒蓝光释光、红外释光和红外之后的蓝光释光的等效剂量De测定,在实验中用一固定的实验剂量(Dt≈(10%-20%)De)的释光信号来校正灵敏度的变化。在这3种释光信号中,红外之后的蓝光释光信号较为稳定,其De值较接近预测值。说明预先红外暴露去除了低能量的陷阳电子,剩下了稳定的高能量陷阱电子。  相似文献   
6.
选频光释光断代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虎侯  魏明建 《核技术》2003,26(1):22-24
介绍了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光释光测定年龄的技术-选频光释光技术。该技术使用的设备是光释光谱仪-BG1999。一年来该谱仪运行正常,性能稳定;实验结果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的基本性能,提出了用于年代测定工作时需注意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4):535-541
扬子西缘冕山地区发育大量基性岩墙,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其侵位结晶于787~791Ma,属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基性岩墙主量元素岩石具有高硅、高碱、富铁、低镁、偏铝质的特点,显示出拉斑玄武岩的特征。综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判别研究表明,冕山地区基性岩墙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是大陆地壳拉张、岩石圈减薄机制下上涌的软流圈地幔岩浆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和地壳部分混染作用而侵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10.
《Planning》2016,(9)
为了讨论吉中桦甸地区东南岔组下段所属时代和物源,采用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东南岔组下段变质砂岩进行研究,其所属时代和物源对了解东北地区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U-Pb定年分析结果显示,东南岔组下段形成时代介于250~222Ma,为三叠纪,并不是前人所认为的古生代。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东南岔组下段变质砂岩原岩物源形成于大陆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物源来自吉中古生代岩浆岩、松嫩地块早古生代变质基底、华北板块和少量松嫩—张广才岭地块新元古代地质体,具有造山带和大陆双向来源的二元物源供给特点。东南岔组下段变质砂岩可能形成于陆-陆碰撞后的前陆盆地构造背景下,表明吉林桦甸地区古亚洲洋可能于222~250 Ma闭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