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9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一门学问的兴起,都有它现实的社会基础。城市研究和城市文化成为当下一门显学,源自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是城市问题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城市文化》(1938年)和《城市发展史》(1962年)两部著作,不但具有里程碑般的象征意义,而且也是学界公认的对城市问题的权威表述。如果以《城市文化》的面世为参照系,那么中国大陆在城市文化领域内的探讨,比欧美发达国家滞后近70年。因为起步晚,所以,中国既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权威学者。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来自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上的掣肘;二是源自学养水平和思维方式上的羁绊。严格地说,中国的城市文化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从事这一命题研究的学者来说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整体经济中,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移速度并没有放慢。"近来,有一位美国经济分析人士认为,近两年来,中国一些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荒",民工的工资也大幅度上升,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面临"刘易斯"拐点,意味着中国经济高速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3)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大的影响。人们开始关注媒介本身对社会、对文化造成的影响,于是有了两大不同的立场:媒介悲观主义和媒介乐观主义。本文以媒介环境学派里持媒介悲观主义的传播学者为代表,分析他们的思想观点,得以窥见媒介悲观主义在传播思想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整体经济中,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移速度并没有放慢。"近来,有一位美国经济分析人士认为,近两年来,中国一些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荒",民工的工资也大幅度上升,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面临"刘易斯"拐点,  相似文献   
5.
刘易斯·芒福德说:"如果对历史有深湛的了解,对那些至今控制着人类的古老决定有了高度的自觉,我们就有能力正视如今天人类面临的迫切抉择,而这一抉择无论向什么方向都终将改变人类。"现代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最为接近的历史基础是其近代的规划与建设实践。对20世纪前50年北京的这段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研究,对其中科学的、合理的思想和实践成果进行分析,研究这些活动对后来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这无论在学术意义、还是在现实意义上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AV产品的塑料齿轮强度设计方法及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日本生产的聚甲醛POM-M90为例,就塑料齿轮的强度设计方法进行说明,并以松下录像机机芯-K机芯驱动系统齿轮系为具体实例强度计算。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本质是聚集.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ford)说,城市是磁体和容器. 芒福德认为磁体的特性就是城市聚集的精神本质,而容器则是城市形态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刘易斯·芒福德说:"如果对历史有深湛的了解,对那些至今控制着人类的古老决定有了高度的自觉,我们就有能力正视如今天人类面临的迫切抉择,而这一抉择无论向什么方向都终将改变人类。"现代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最为接近的历史基础是其近代的规划与建设实践。对20世纪前50年北京的这段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研究,对其中科学的、合理的思想和实践成果进行分析,研究这些活动对后来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这无论在学术意义、还是在现实意义上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城市建筑》2008,(11):115-115
9月11日,位于普林斯顿大学东校园的刘易斯图书馆正式开放。这座8000m^2的多层建筑容纳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书籍以及科研和教学空间。盖里使用Catia软件为建筑塑形,并设计了诸如淡黄色波浪形迎宾桌等家具。建筑的内外均采用大胆的色彩:深蓝色、绿色、黄色和黑色桌椅构成了学习空间和讲堂空间的主色调,  相似文献   
10.
陈晨 《城市规划》2011,35(11):65-72
日益严峻的"民工荒"现象引发了我国是否已出现所谓"刘易斯转折点"的讨论。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将"城市—乡村"的发展看成一个交互的连续过程,而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体制和显著的区域差异则导致了该理论分析上的诸多困惑。文章在厘清刘易斯模型的各种预设条件及其与中国现实差异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述评;然后以湖北省村镇调研为例,从城镇化的微观机制视角检验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及政策建议。最后,文章试图为中国特色的"二元关系转折点"现象提供解释框架,并基于微观机制研究的启示而讨论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