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31篇
  免费   2131篇
  国内免费   1921篇
工业技术   22983篇
  2024年   284篇
  2023年   909篇
  2022年   836篇
  2021年   950篇
  2020年   813篇
  2019年   922篇
  2018年   514篇
  2017年   769篇
  2016年   771篇
  2015年   847篇
  2014年   1281篇
  2013年   977篇
  2012年   1034篇
  2011年   1192篇
  2010年   949篇
  2009年   951篇
  2008年   1173篇
  2007年   969篇
  2006年   803篇
  2005年   787篇
  2004年   719篇
  2003年   557篇
  2002年   502篇
  2001年   488篇
  2000年   413篇
  1999年   347篇
  1998年   290篇
  1997年   284篇
  1996年   270篇
  1995年   251篇
  1994年   206篇
  1993年   191篇
  1992年   192篇
  1991年   147篇
  1990年   139篇
  1989年   153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喆  梁杰  侯腾飞  魏永超 《煤炭学报》2022,(6):2270-2278
煤炭地下气化是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战略方向之一,该技术可以回收老矿井废弃煤炭资源,对传统采煤技术难以开采的煤炭资源进行原位清洁转化。气化过程中燃空区形成带来的结构应力和高温造成的热应力共同作用对岩石造成损伤。以大城勘查区深部煤层为气化对象,得出典型围岩热物性及力学参数随温度变化规律。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在平滑Rankine损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高温岩石损伤变量模型,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耦合软件对深部煤层地下气化过程围岩温度、主应力、损伤变量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5种典型岩石的比热容随温度升高整体呈上升趋势,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整体呈下降趋势,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温度变化规律差别较大。围岩受温度影响范围随气化时间呈指数变化,气化10 d时,温度影响范围仅为3.27 m;气化50 d时,温度影响范围达到5.73 m;气化100 d时,温度影响范围为8.21 m;气化400 d时,温度影响范围达到18.20 m。结合地下气化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控制注气点后退气化法,岩石处于高温区的时间在40 d左右,温度场对围岩的影响范围约为4.7 m。燃空区上方及两端均出现损伤...  相似文献   
2.
针对煤矸石粉替代率50%、聚酯纤维掺量0.4%的沥青混合料,开展盐冻耦合作用(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0%、7.0%、13.0%、26.5%,冻融循环次数为0、2、4、6、8)下的半圆弯曲(SCB)试验,分析了盐冻耦合作用对SCB试件内部损伤劣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13.0%、冻融循环为8次时,盐冻耦合作用对沥青混合料的侵蚀破坏作用最强,试件内部损伤最严重;在煤矸石粉与矿粉质量比为1∶1、聚酯纤维掺量为0.4%的条件下,沥青混合料能够形成高黏性、致密、厚实的沥青膜以及由纤维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从而显著降低盐冻侵蚀对沥青混合料的损伤.通过Poly2D模型对SCB试件的极限拉应力损伤量进行拟合,拟合系数为0.944.  相似文献   
3.
孙咸 《焊管》2022,45(5):22-35
综述了铁素体与铁素体异种金属焊缝(dissimilar metal welds,DMWs)接头界面组织及其影响。结果表明,在焊后热处理或运行温度下的铁素体钢DMWs接头的不均匀界面组织中,通常会形成脱碳层和增碳层。在铁素体钢DMWs焊接接头界面组织影响因素中,焊缝金属的化学成分有重要影响;焊后热处理规范(温度和时间)、工作温度下运行时间的影响较为突出;焊接工艺参数的影响亦不可忽略。异种钢接头界面处近缝区裂纹的产生,以及接头的蠕变强度随Larson Miller 参数增大而下降等不利影响,均为异种钢界面碳迁移行为所导致。焊缝成分控制法是接头界面组织控制或改善的必要条件,而脱碳层部位转移法能有效防止裂纹发生,亦是接头安全运行的重要工艺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碳纤维混凝土硫酸盐冻侵蚀损伤,以川藏铁路喷射纤维混凝土工程环境为依托进行室内盐冻试验,盐冻最低、最高温度设置为(-37.12、17℃),(-32.12、12℃),(-25.12、5℃),(-20.12、0℃),硫酸盐质量分数分别为5%、7.5%、10%,纤维体积分数分别为0、0.10%、0.20%、0.24%、0.30%。通过宏观强度试验结果和微观分析可知,随着硫酸盐浓度的增加,碳纤维混凝土损伤越严重。与普通混凝土相比,碳纤维混凝土能够有效阻止开裂,其中0.3%的体积分数为最佳掺量。通过微观分析,揭示碳纤维在混凝土结构内起到类似梁的作用机制,并据此建立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5.
刘杰  李环宇  赵伟强 《机械传动》2020,44(9):133-139,152
在齿轮齿根裂纹故障检测方面,利用倒频谱分析可以比较损伤程度的轻重,但很难具体量化损伤程度范围。为实现损伤程度的量化检测,提出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灰色关联分析(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利用能量法计算含不同齿根裂纹的齿轮副时变啮合刚度,分析不同损伤程度的响应,并结合损伤检测统计指标进行量化检测,通过PCA算法,对多维损伤检测统计指标进行降维优化后,计算待检目标序列与各个比较状态序列的关联度,用关联度表征裂纹损伤程度。在理论仿真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倒谱分析可有效地识别出齿根裂纹故障,损伤程度越大,倒谱的尖峰幅值越大。PCA与GRA结合算法与GRA算法计算的关联度相比更大,区分度也更加明显。并可以有效地量化待检目标的损伤程度,为齿根裂纹的定量识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2):106-107
目的:探讨顺产产妇采用帕累托法联合品管圈活动,对产妇会阴损伤的预防和修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3月入住本院的顺产产妇180例作为主要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护理组(n=90)与对照组(n=90)。护理组采用帕累托法联合品管圈活动,对照组采用常规产科护理。比较两组会阴损伤程度、会阴侧切率、会阴疼痛情况及盆底功能。结果:两组会阴裂伤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侧切率及会阴损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会阴疼痛程度及N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产后3个月的盆底肌Ⅰ类及Ⅱ类肌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顺产产妇采用帕累托法联合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产妇会阴侧切及损伤发生率,减轻产妇产后会阴疼痛程度,且有助于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和显微组织观察,分别研究人工时效、蠕变时效以及预拉伸蠕变时效热处理工艺对X2A66铝锂合金薄板力学性能和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人工时效相比,蠕变时效过程改变了合金时效析出行为并恶化合金力学性能;但蠕变时效前进行预拉伸处理,能够在稍微降低伸长率的情况下显著提升合金屈服和抗拉强度。  相似文献   
8.
柯杨  姜胜涛  李佳  项吴桐 《混凝土》2020,(7):15-19,24
利用三点弯曲梁试验,对不同骨料体积率的轻骨料混凝土进行了断裂试验研究;同时,将混凝土损伤模块和随机骨料投放模块植入基于耦合判据(Coupled Criterion)的有限断裂模型中,首次应用于轻骨料混凝土断裂的数值模拟中。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的模拟荷载-位移曲线的全过程,并且同时描述材料的损伤和断裂,同时预测裂纹的萌生与传播;通过能量分析,得出损伤能与断裂能随轻骨料体积率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对骨切削研究中的骨切削数值仿真本构模型、骨切削手术工艺及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着重介绍了切削参数对骨切削的影响、骨切削刀具设计等, 并对医学领域新兴的超声骨切削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最后得出应从以下方面完善骨切削研究: (1)骨切削数值仿真的本构模型有待开发; (2)构建系统的骨材料切削理论以解释骨材料切屑形态的切削机理; (3)骨材料切削刀具的开发需要进一步深化; (4)超声骨切削由于安全性高、损伤小、愈合快的特点将成为未来临床骨切割操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大漆家具的修复中,断纹修复不可忽略。本文通过三方面的主要内容对断纹修复进行探讨,在修复目的方面,本文以文物"文化状态"的"恢复"为修复目的;在修复方法方面,本文提出"新法"古式与"古法"古式两种,根据具体情况择选合适的修复方法;在修复技法方面,本文从"人工断"与"自然断"两方面展开探讨。断纹修复虽隶属技术层面,但却承载着文物的修复思想,本文不仅在实践层面对中国古代大漆家具的修复有所启示,还可在思想层面为修复理论之构建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