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东南沿海海堤现状调研报告(福建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部分是福建省正在建设中的四大海堤现状调研,包括达标设计各项指标及其加高加固的技术经验。同时调研了围海工程堵口海堤的施工过程,并对灌砂防渗措施加以评述。最后介绍了兴化湾的莆田海堤试验站和木兰陂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2.
张敏  甄峰  张晓明 《地理研究》2008,27(4):927-937
基于半城市化相关理论回顾,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半城市化现象,以我国东南沿海发展相对滞后的福建沿海城市——莆田市中心城市外围地区为例,提出中国沿海欠发达地区所呈现的半城市化现象。运用309个行政村的实地调查资料,通过人口、用地和基础设施等要素的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半城市化的特征与机制及其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分析莆田市原城市测量控制网存在的问题,探讨重新确定城市坐标系的必要性和新建城市控制网的各类因素。  相似文献   
4.
梁乐辉 《福建地质》2008,27(3):259-266
泗洋铅锌矿产于南园组第三段中酸-酸性火山碎屑岩中,矿体呈透镜状、脉状,受断裂构造、火山环状构造控制。成矿与中生代岩浆侵入及火山活动紧密相关,为中低温岩浆-火山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5.
冯卫兵  张惠  郝青玲 《海洋工程》2012,30(4):97-102
通过莆田试验站实测资料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对单一斜坡护面板的打击力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斜坡上最大相对波压力和波坦、堤坡坡度以及水深的关系,提出了波压力、波压力打击点位置以及波压力沿斜坡分布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不同累积频率下的波压力换算关系。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河患较为频繁的地区。由于河患的频繁,致使这一地区古代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道路的变迁即是其中一例。黄河郑州—开封河段于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对于我们研究水患与古代交通道路的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由于水患的加剧,改变了这一地区原有的地形地貌条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城市、聚落和交通道路的格局与黄河水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今天这一区域内城市、聚落和交通道路是受明清黄河水患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 ArcGIS10.5软件的DSAS模块的端点变化率、线性回归率等算法,以莆田市 1984年、1994年、2004年、2010年、2014年和2019年6个时期的google遥感影像图(Landsat卫星)为数据源,分析莆田30余年来围海、填海工程及其他岸线类型的变迁过程。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研究发现:①1984—2004年,围填海工程基本以围海养殖和围海盐业生产为主,胜利、澄峰、后海、东峤围海垦区占围海工程90%以上;②2004—2014年,填海造地工程飞速发展,临港产业园、妈祖城、东吴港区、石门澳等大面积区域性填海面积约60 km2,约占全市填海面积的93%;③近5年来,大批围海工程转产转型,围海面积逐年减少,生态修复岸线和砂质岸线迅速增长,海岸保护能力不断升级。莆田围填海工程建设提升了莆田海洋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增加了海洋经济产值,适应了城市发展需求,但海岸保护功能降低、纳潮量减少、生物多样性损伤、水质恶化等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生态海堤、蓝色海湾等海洋修复工程的实施,改善了海岸防护工程的功能体系,提升了海岸带生态环境自适应能力,为推进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整理分析莆田砂层应变观测数据,并将其与全国7.0级以上、福建3.5级以上和台湾5.0级以上地震前的变化规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东西分量观测数据在上述地震前,特别是对于福建地区的地震,有多次震前日变动态出现畸变,而北南分量和平行断层分量在震前并无明显异常,结论可为今后分析该区及周边地震活动提供判定依据,并将其应用到地震预测之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金炼 《探矿工程》2009,36(7):25-27
福建省莆田沿海地区普遍缺水,介绍了该区花岗岩基岩裂隙水赋存规律及成井工艺方法,以期对其它缺水的乡镇、单位解决水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莆田县耕地资源变化的地域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0~2000年莆田县各乡镇的耕地年均变化率,人均耕地净减量等指标对其耕地资源作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析,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差异导致研究区中部兴化平原耕地资源流失严重,南部沿海地区耕地资源流失缓慢,而北部山区耕地资源流失最慢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乡镇经济发展、城镇化程度等其它经济指标采用主导因素法将全县17个乡镇分为4个一级类型:Ⅰ耕地资源严重流失区;Ⅱ耕地资源流失较快区;Ⅲ耕地资源流失缓慢区;Ⅳ耕地资源基本无流失区和7个二级类型,并提出不同类型区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