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3篇
  免费   400篇
  国内免费   213篇
工业技术   506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322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324篇
  2006年   284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2.
目的研究蛋类礼盒包装结构的缓冲性能。方法以蛋类尺寸为基础,建立可发性聚乙烯(expandable polyethylene. EPE)缓冲单元结构和组合结构,进行静态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比较结构在形状、叠合层数、组合形式等参数变化时的载荷与位移。结果结构层数变化相同时,单元结构的极限载荷从143N增加到236 N,组合结构的极限载荷从224 N增加到476 N,均呈近线性增长。结论蛋类礼盒包装中,组合结构的承载能力优于单元结构,通过单元结构的组合,可满足不同蛋类的包装要求。  相似文献   
3.
Effective thermal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integrated devices with high powder density has become a serious issue, which requires materials with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TC).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eak bonding between graphite and Cu, a novel Cu/graphite film/Cu sandwich composite (Cu/GF/Cu composite) with ultrahigh TC was fabricated by electro-deposition. The micro-riveting structure was introduced to enhance the bonding strength between graphite film and deposited Cu layers by preparing a rectangular array of micro-holes on the graphite film before electro-deposition. TC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graphite volume fractions and current densiti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C enhancement generated by the micro-riveting structure for Cu/GF/Cu composites at low graphite content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that at high graphite content, and the strong texture orientation of deposited Cu resulted in high TC. Under the optimizing preparing condition, the highest in-plane TC reached 824.3 W·m−1·K−1, while 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of this composite was about four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raphite film.  相似文献   
4.
膨胀套管的弹塑性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认为,膨胀套管在膨胀过程中先进入弹性阶段,然后进入弹塑性阶段,最后进入塑性流动阶段。采用弹塑性分析方法,对膨胀套管膨胀过程中套管内壁的受力与变形进行了研究,模拟了其成形的过程,并建立了解析解,为膨胀套管膨胀操作过程中确定关键操作参数提供了理论支持。根据推导出的力学模型,计算出了外径107.9mm、钢级为J55的膨胀套管膨胀到直径139.7mm时膨胀芯头拉头处的轴向力为195.94kN。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金属表面特别是高副接触金属表面含自润滑特性且具有高硬度耐磨特性的功能材料 ,研究了 45 # 钢表面激光合金化氮化硅 /石墨复合涂层的工艺方法、组织特征、界面形态及其形成机制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对所形成合金化层的元素分布和含量进行了分析 ,并对试样硬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合金化层中元素Fe ,Co ,Si,C分布均匀 ;C含量达到了 15 6 9%,大部分以石墨的形式存在 ,具有一定的自润滑性能 ;但在形成合金化层的温度条件下 ,氮化硅分解严重 ;合金化层硬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Si Fe ,Co Fe固溶体的强化作用及高碳马氏体的生成和高硬度碳化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聚丙烯酰胺/氧化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氧化石墨具有良好的层状结构,其层间具有丰富的官能团,能与有机聚合物形成插层纳米复合材料进而改善材料的性能.采用层离吸收-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丙烯酰胺/氧化石墨纳米复合材料,并采用XRD、HREM及DSC等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与氧化石墨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得到提高,层离吸收-原位聚合法是获得聚丙烯酰胺/氧化石墨层纳米复合材料的有效途径,聚丙烯酰胺在氧化石墨中存在着多种排列方式,不同层间距(1.6nm和2.8nm)的聚丙烯酰胺/氧化石墨纳米复合结构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7.
林振衡 《中国钼业》2003,27(6):19-21
以电阻熔铝炉技术改造实践为例,介绍一种高效、节能、不渗铁的新型熔铝炉——二硅化钼熔铝炉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用固体润滑石墨、碳化硅、二硫化钼等填料改性的聚苯硫醚 (PPS)涂层的耐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 ,聚苯硫醚复合涂层具有优良的耐磨性 ;加入适量 ( 3 0 % )的石墨、碳化硅等固体润滑剂 (石墨 :碳化硅 =2∶3 ) ,可以有效提高涂层的耐磨性能 ,而二硫化钼和三氧化二铬的减摩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利用正交设计法优选麻叶千里光碱溶态中硒提取工艺。首先,选用不同溶剂提取麻叶千里光,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各种形态中硒元素的含量,然后,用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麻叶千里光碱溶态中硒,正交实验确定麻叶千里光碱溶态中硒的最佳提取条件.结果不同溶剂提取麻叶千里光时得:碱溶态(23.10μg/g)>盐溶态(17.20μg/g)>水溶态(14.60μg/g)>醇溶态(13.83μg/g)>醚溶态(10.60μg/g)>四氯化碳溶态(6.03μg/g);相对标准偏差在0.29%—1.96%间;加标回收率在98.24%—105.1%间.根据正交实验,通过极差分析:A>D>B>C;优方案为A_2D_3B_4C_2,即麻叶千里光中的硒在碱浓度为0.25 mol/L,料液比为1:20,提取功率为200 W,提取时间为180s时提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铁素体球墨铸铁与20钢的闪光对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青  杨涤心  姚俊邦 《焊接学报》2004,25(2):28-30,34
试验使用铁素体球墨铸铁和20钢的实心棒料进行了闪光对焊,通过改变次级电压4~8级,通电时间3~5s,观察其焊接接头组织的变化并测定其抗拉强度。结果表明,接头由三个区组成;当通电时间一定时,抗拉强度随次级电压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当次级电压一定时,抗拉强度随通电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在次级电压为8级、通电时间为5s时,抗拉强度达最大值,为370.8MPa,是20钢母材的90.4%,是球墨铸铁母材的8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