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58篇
  免费   798篇
  国内免费   2771篇
环境安全   11627篇
  2024年   162篇
  2023年   483篇
  2022年   437篇
  2021年   579篇
  2020年   444篇
  2019年   489篇
  2018年   288篇
  2017年   295篇
  2016年   466篇
  2015年   481篇
  2014年   759篇
  2013年   521篇
  2012年   546篇
  2011年   553篇
  2010年   469篇
  2009年   536篇
  2008年   528篇
  2007年   465篇
  2006年   363篇
  2005年   311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280篇
  2002年   249篇
  2001年   201篇
  2000年   185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98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湖北省某砷-石油烃复合污染场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离纯化砷胁迫下石油烃降解菌,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进行菌种鉴定,分析降解菌的生长特性与降解特征,验证降解菌对复合污染土壤的实际修复效果。结果表明:从耐As高效石油烃降解菌株系列中筛选出菌株JYZ-03,其鉴定结果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菌株JYZ-03最佳生长和降解条件为pH=7、温度30℃、盐度0.1%和初始接种量2%;此条件下菌株JYZ-03对石油烃的降解效率为84.05%,对石油烃各组分降解能力存在差异,难易程度表现为长链烷(C26—C38)>多环芳烃>支链烷烃>中长碳链烷烃(C11—C25),石油烃降解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实际修复效果。该研究丰富了石油烃污染修复功能菌株库,可为复合污染场地修复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2.
运用不同磷基材料对铅酸蓄电池污染场地土壤进行稳定化修复,通过毒性特征浸出测试、简单生物提取测试和效果—成本分析确定适用于铅酸蓄电池污染场地的磷基材料,并采用MINTEQ化学平衡模型模拟磷基材料添加后土壤中铅赋存状态的改变、识别土壤中铅的迁移受控相。结果表明:(1)优选的3种磷基材料(磷酸二氢钾(KP)、磷酸二氢钾+轻烧氧化镁(KPM)和磷酸二氢钾+贝壳粉(SKP))对铅的稳定率高于92%,可使铅的生物可给度降低幅度达到12百分点以上,修复成本为65~180元/t。(2)3种磷基材料可明显降低土壤中Pb~(2+)活度。KP和SKP添加后土壤中铅的迁移性主要受Pb_5(PO_4)_3Cl控制;KPM添加后土壤中铅的迁移性主要受Pb_5(PO_4)_3OH和Pb_5(PO_4)_3Cl控制。  相似文献   
3.
截污工程完成后武汉东湖自然净化速率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几十年来武汉东湖水质监测资料和数据,在东湖截污工程完成后,没有新的污染物进入水体的前提下,对东湖水体通过自然净化恢复到健康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进行了详细的数学和科学论证。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地泥营养物质的情况下,东湖水体通过工业、农业、生活用水以及收获鱼类和高等植物造成的营养物的输出,只需要3a左右的时间就能恢复。然而如果考虑地泥的影响,几十年沉积在地泥的营养物质持续向水体中释放,然后再通过用水及生物输出,东湖水质需要35a以上才能得到恢复。可见,截污后东湖要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处于富营养状态,地泥是造成东湖长期富营养化的关键。解决东湖污染问题的关键是清除地泥,因此得出结论:挖底泥后引入长江水源来加速东湖水体改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5.
重金属与土壤酶活性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介绍了重金属对土壤酶的作用机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酶活性与重金属的研究进展,影响土壤酶活性与重金属关系的因素,土壤酶活性与重金属作用的研究方法,以及今后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中低产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与小麦吸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库区中低产土壤的Hg,As,Cr,Pb,Cu五个重金属含量(除渝北区外),均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内,属自然背景值一级标准。Cd和Zn高于全国土壤中的平均含量和背景值含量,属二级标准。土壤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母质类型,pH值,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无定形铁和物理性粘粒有关,同时存在一定的地域分布。重庆近郊的土壤所有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土壤重金属的可给态或有效性含量极低,锌和铜不是过量,而是不足。小麦籽粒中As,Cr,Pb,Zn,Cu含量低于国家食品对重金属限量标准和小麦籽粒背景值标准,Hg,Cd含量高于国家规定标准。籽粒中的Cu,Zn含量是小麦茎叶中的2.0-2.2倍,而茎叶中的Hg,Pb,As,Cr,Cd含量明显高于籽粒。  相似文献   
7.
土壤允许流失量的确定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然而,发育在不同母质上的土壤,其土壤的最大允许流失量差异很大,确定这一值的依据也各不相同。在岩成土壤地区,母岩风化剥蚀速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是确定土壤允许流失量、分析人类加速水土流失的重要依据之一。选长江三峡黄陵背斜段风化花岗岩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剥蚀沉积相关原理,通过恢复古地理环境及时代,计算出新生代以来本区花岗岩的平均风化剥蚀速率为16.97mm/ka.最大剥蚀速率为49.56。又根据区内太平溪流域的泥沙资料,算出了当地现代的剥蚀速率,多年平均为297.7mm/ka,最小值为31.5mm/ka,而水利部颁布的当地土壤允许流失量为200t/km^2,a,折合为76.9mm/ka,二者相差近1.5—4.5倍。基于此。提出了确定土壤允许流失量必须参考母岩风化剥蚀速率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植稻前淹水时间长短对土壤物理性质和粘闭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可以显著地降低土壤强度,但土壤抗穿透力并不随淹水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明显下降;延长淹水时间,可以促进土壤粉粒和粘粒的分散,但土壤粘闭胼形成的有效粘闭层厚度以及粘闭后表层土壤强度的降低、主要受所使用的粘闭机具的影响,而与淹水时间的长短无关。因此,过分地延长淹水时间的措施,在生产实践上的意义并不大。  相似文献   
9.
磁性Fe3O4改性蒙脱石的合成及表征,生活垃圾的超临界水氧化处理研究,暗棕壤性保护地土壤磷素状况的研究,底泥陶粒对印染废水污染物去除特性的试验研究,高频放电等离子体法处理苯和甲苯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行为给土壤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壤沙化、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土壤污染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展开讨论,分析各种现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