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环境安全   3篇
  201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郯庐断裂系统与中国东部幔源岩浆成因CO_2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发现的幔源岩浆成因CO2气藏主要分布在与郯庐断裂发育密切相关的东部伸展盆地,两者关系具体表现如下:1.中国东部幔源岩浆成因CO2气藏的空间展布与郯庐断裂保持一致;2.郯庐断裂切割深度达到上地幔;3.沿郯庐断裂岩浆活动强烈,且具幔源特点;4.中国东部伸展盆地自中、新生代以来的演化受郯庐断裂带活动影响。本文主要以郯庐断裂带为主线,结合幔源岩浆成因CO2气藏典型实例,从郯庐断裂构造环境、空间格局和演化过程对幔源岩浆成因CO2的控制作用进行初步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重点讨论了闽西南地区花岗岩类的同位素年龄和演化,将其划分为五期七个阶段,初步确定各阶段花岗岩类的岩石系列和组合及其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讨论了推覆构造与岩浆作用的关系,并认为与本区成矿作用有关的岩浆岩主要为两类花岗质岩石。研究区良好的矿源层和有利的赋矿层位以及海西期以来幔源岩浆的多次活动,使研究区成为十分有远景的成矿集中区。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从岩石组合、橄榄石与辉石组构、宏观流变、微观流变及波速和各向异性特征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东巧地区地幔岩塑性流变学特征,从微观与宏观角度进一步探讨了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东巧地幔岩形成的地质环境及构造演化过程,认为东巧地幔岩具有超高压成因特点,形成于小洋盆环境,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推移过程中就位,最终在喜马拉雅整体隆升阶段完成了近地表的构造调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