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环境安全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采用循环伏安法探明了"Achromobacter sp.CH-1-Cr(Ⅵ)-水"体系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循环伏安曲线上-0.62V(相对于SCE)的电流峰对应的反应为Cr(Ⅵ)还原成Cr(Ⅲ)的反应,在电势为-0.82V时Cr(Ⅲ)开始还原为零价铬.体系中的电极反应为不可逆过程,阳极扫描时Cr(Ⅲ)不会被重新氧化为Cr(Ⅵ).细菌的存在使Cr(Ⅵ)的还原更容易进行,其还原峰电势正移约0.2 V,细菌对体系中的电化学反应起了催化作用.随细菌量的增加,氢气的析出、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及三价铬进一步还原为零价铬的电势均发生了正移,过高的细菌量主要影响三价铬还原沉积为金属铬的过程.铬浓度对细菌还原Cr(Ⅵ)溶液的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不大.初始pH值为10是细菌还原Cr(Ⅵ)的最佳pH值.  相似文献   
2.
三氯乙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氯乙烯是一种具有"三致"效应的有机氯代烃化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上广泛应用,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三氯乙烯进入自然环境,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获得更为丰富的三氯乙烯降解微生物资源,利用水-硅油双相系统从实验室高浓度三氯乙烯胁迫底泥中,分离筛选得到两株三氯乙烯降解菌WF1、FT10.在三氯乙烯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1的条件下,培养72 h,菌、WF1、FT10对三氯乙烯的降解率分别为53.36%、48.06%;在500 mg·L-1乙酸钠作为共代谢基质的情况下,降解率分别为55.95%、55.62%,降解速率明显提高.根据形态学观察、16项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WT1归为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将FT10归为Sporosarcina aquimarina.对菌株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经Slide Write统计软件拟合,菌株WT1和FT10在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上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33.7℃和35.4℃,最适生长pH分别为7.6和7.9.  相似文献   
3.
我国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较为突出,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土壤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研究了一株氧化木糖无色杆菌LAX2对Cu、Pb和Cd共存体系的生物矿化作用及其复合污染土壤的矿化修复作用.结果表明,菌株LAX2的发酵液、无菌发酵液和菌体细胞对3种重金属的去除能力大小顺序均为Pb~(2+)Cd~(2+)Cu~(2+).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能谱分析表明,3种重金属共存时菌株LAX2发酵液可诱导形成PbCO_3和CdCO_3晶体,而Cu不能单独成矿,混合矿物晶体呈长杆状.菌株LAX2发酵液能够明显降低黑钙土和白浆土中Cu、Pb和Cd的有效态含量,矿化修复30 d后,黑钙土中Cu、Pb、Cd的有效态含量分别降低了48.0%、71.4%、62.8%,白浆土中Cu、Pb、Cd的有效态含量分别降低了42.0%、63.2%、53.6%;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明显增加,可交换态和有机物结合态含量明显降低.矿化修复后的土壤中重金属的浸出毒性随修复时间的增长而降低,黑钙土中Cu、Pb、Cd浸出量分别降低了90.3%、93.2%、92.8%,白浆土中Cu、Pb、Cd浸出量分别降低了82.5%、86.1%、84.3%.以上结果说明,菌株LAX2可通过碳酸盐矿化作用固定土壤中的复合重金属,且在相同条件下对黑钙土的修复效果好于白浆土.  相似文献   
4.
好氧颗粒污泥及其高效菌株降解苯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项正心  张丽丽  陈建孟 《环境科学》2009,30(11):3336-3341
以苯胺为唯一碳源和氮源,培养降解高浓度苯胺废水的好氧颗粒污泥,该体系对苯胺废水的最高耐受浓度高达6 000mg/L.通过分离纯化,从颗粒污泥体系中获得2株具有不同降解特征的苯胺降解菌adx1和adx3,菌株adx1在降解速率上具有明显优势,而菌株adx3对苯胺的最高耐受浓度高于adx1.上述菌株在降解苯胺过程中均遵循Haldane动力学模型,菌株adx1和adx3的最大比较降解速率分别为0.924 g/(g.h)和0.645 g/(g.h),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487 g/(g.h)和0.440 g/(g.h).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adx1和adx3分别属于Pseudomonas和Achromobacter属,与好氧颗粒污泥PCR-DGGE指纹图条带1和4测序结果一致,表明上述菌株分别为好氧颗粒化体系中优势菌群之一.  相似文献   
5.
采用富集培养法,从拟除虫菊酯农药厂废水排放口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1株菊酯农药高效降解菌P-01.经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其为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sp.).响应曲面法优化菌株P-01的降解条件,其降解最优条件为31.4℃、初始pH7.6和接种量0.4g·L-1,在此条件下...  相似文献   
6.
一株荧蒽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富集培养方法,从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能以高分子量的多环芳烃荧蒽为惟一碳源和能源且生长状况良好的菌株DN002。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及16S rRNA同源序列分析比对,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木糖氧化产碱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最适生长温度为32℃,最适生长pH为7~7.5。该菌株对荧蒽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在14 d内对500 mg/L的荧蒽的降解率为92.8%。菌株细胞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经荧蒽诱导后,在分子量为18~66 kDa范围内有显著的差异蛋白条带。  相似文献   
7.
李哲  张欢  张秀芳  周野  吴迪  李明堂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10):3687-3695
有机肥的大量使用使得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呈快速的累积趋势,对蔬菜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从长期施加鸡粪猪粪等农家肥的大棚蔬菜根际土壤中筛选出了一株能降解尿素释放碳酸根,进而通过生物矿化作用固结重金属的细菌,系统发育分析和生理生化特征表明该菌株为氧化木糖无色杆菌,将其命名为LAX2.菌株LAX2可在含尿素的培养基中快速生长,所产脲酶的活力可达140 U·m L~(-1),发酵液的pH可达9.06.菌株LAX2可耐受浓度高达115 mg·L~(-1)的铜离子.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EDS)分析表明菌株LAX2可通过生物矿化作用形成微球形的Cu_2(OH)_2CO_3,其直径可达2μm.菌体细胞吸附、生物矿化和化学沉淀对溶液中Cu~(2+)的去除率分别为93%、85%和72%.菌株LAX2对土壤中有效态Cu的固定作用呈现适应-快速-慢速3个阶段,培养5、10和30 d后土壤有效态Cu的含量分别下降了52.3%、73.7%和87.4%.与菌体细胞吸附和化学沉淀相比,生物矿化作用固定的Cu对短期内的淹水和反复冻融具有很强的抗性作用.以上结果表明菌株LAX2可通过生物成矿作用形成性质较稳定的碳酸铜矿物,在土壤铜污染修复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本实验室自行筛选的(艹屈)高效降解菌(木糖氧化无色杆菌)降解多环芳烃(艹屈),考察了葡萄糖、维生素C、邻苯二甲酸、丙酮酸、α-酮戊二酸、表面活性剂吐温-80等外加碳源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添加葡萄糖、维生素C、丙酮酸、α-酮戊二酸和吐温80对的生物降解均有显著的刺激作用,邻苯二甲酸对木糖氧化无色杆菌降解(艹屈)不具有促进作用。反应体系中加入5mg/L维生素C时,木糖氧化无色杆菌对(艹屈)降解效率为91%。分别加入10mg/L的丙酮酸和α-酮戊二酸时,木糖氧化无色杆菌对(艹屈)降解效率均在90%以上。当加入200mg/L的吐温80时,木糖氧化无色杆菌对(艹屈)降解效率达到96%。  相似文献   
9.
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 NS12的分离和对硝基苯酚的降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富集培养,从红树林底泥中分离出6株硝基苯酚降解菌,其中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 NS12在好氧条件下可耐受小于1.8 mmol/L的邻硝基苯酚(ONP)或3.0 mmol/L的对硝基苯酚(PNP),能以PNP和ONP作为唯一碳源、能源和氮源生长并将其完全矿化, 但该菌不能利用间硝基苯酚(MNP)作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生长.研究发现A. xylosoxidans NS12在降解PNP和ONP组成的混合底物时,PNP的存在可抑制ONP的降解,同时ONP的存在也抑制PNP的降解.此外,在利用PNP和ONP的混合底物时,NS12转化PNP的速率显著地高于转化ONP的速率.红树林底泥中固有的细菌对PNP和ONP具有高效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A highly effective acetochlor-degrading bacterial strain (D-12) was isolated from the soil of a pesticide factory. The strain was identified as Achromobacter sp. based on its 16S rRNA gene sequence. The strain D-12 optimally degrades acetochlor at a pH of 7.0 and a temperature of 30°C in a mineral salts medium (MSM). Approximately 95% of acetochlor was degraded by the stain treated at a concentration of 10 mg L?1 after 5 days of incubation. A chiral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system was used to study the enantioselectivity during the process. However, no obvious enantioselective biodegradation was observed. The primary biodegradation acetochlor products were identifi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 (HPLC-MS)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train D-12 could be applied in the bioremediation of an acetochlor-polluted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