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7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65篇
工业技术   9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To evaluate the separate impacts on human health and establish effective control strategies, it is crucial to estimate the contribution of outdoor infiltration and indoor emission to indoor PM2.5 in buildings. This study used an algorithm to automatically estimate the long-term time-resolved indoor PM2.5 of outdoor and indoor origin in real apartments with natural ventilation. The inputs for the algorithm were only the time-resolved indoor/outdoor PM2.5 concentrations and occupants’ window actions, which were easily obtained from the low-cost sensors. This study first applied the algorithm in an apartment in Tianjin, China. The indoor/outdoor contribution to the gross indoor exposure and time-resolved infiltration factor were automatically estimated using the algorithm. The influence of outdoor PM2.5 data source and algorithm parameters on the estimated results was analyzed. The algorithm was then applied in four other apartments located in Chongqing, Shenyang, Xi'an, and Urumqi to further demonstrate its feasibility. The results provided indirect evidence, such as the plausible explanations for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to partially support the success of the algorithm used in real apartme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this study also identified several further development directions to facilitat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algorithm, such as robust long-term outdoor PM2.5 monitoring using low-cost light-scattering sensors.  相似文献   
2.
2.5GHz低相位噪声CMOS LC VCO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海清  章倩苓 《半导体学报》2003,24(11):1154-1158
用0 .35μm、一层多晶、四层金属、3.3V的标准全数字CMOS工艺设计了一个全集成的2 .5 GHz L C VCO,电路采用全差分互补负跨导结构以降低电路功耗和减少器件1/ f噪声的影响.为了减少高频噪声的影响,采用了在片L C滤波技术.可变电容采用增强型MOS可变电容,取得了2 3%的频率调节范围.采用单个16边形的对称片上螺旋电感,并在电感下加接地屏蔽层,从而减少芯片面积,优化Q值.取得了在离中心频率1MHz处- 118d Bc/ Hz的相位噪声性能.电源电压为3.3V时的功耗为4 m A.  相似文献   
3.
重点论述下一代网络(NGN)、下一代宽带无线(NGBW)及3G演进中的宽带业务发展与“撒手锏”、“产业链”及持续创新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引线框架材料的发展现状,讨论引线框架用铜合金的强化机理,童点阐述引线框架用QFe2.5铜合金带材的性能及主要生产工艺(铸锭加热、热轧、时效退火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Ta-2.5W难熔重金属换热管的一系列焊接工艺试验研究,掌握了钽材的特殊焊接技术工艺和要求,满足了今后制造和修复苯胺装置中硫酸蒸发器管束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非晶Sm5Fe74.3Nb1.5Si11.7B4.5C2.5Cu0.5合金经400℃,保温10min预退火后的晶化动力学。结果表明;该合金的晶化相为α-Fe固溶体和Sm2Fe17Cx金属间化合物,两相的晶化表观激活能分别为557KJ/mol和514KJ/mol,当晶化体积分数为60%时,α-Fe相的晶化激活能达极大值;Sm2Fe17Cx相晶化激活能则随其晶化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7.
程硕  王伟  谈明光  陈建敏  张桂林  李燕 《核技术》2006,29(3):182-188
通过ICP-MS测定了上海市吴淞地区大气PM2.5水溶成分金属元素含量,通过四唑盐(MTT)测定细胞存活率,通过超氧化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两个指标测定细胞氧化损伤,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细胞内DNA损伤,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等实验研究了大气PM2.5水溶成分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PM2.5可溶成分中Zn元素含量最高,PM2.5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导致细胞死亡,引起细胞的氧化损伤,影响DNA的复制,阻碍细胞增殖,但没有诱导细胞凋亡.PM2.5中可溶金属离子对细胞毒性表现为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气溶胶中PM2.5微细颗粒物拟流体特性,对气液交叉流阵列中PM2.5在气溶胶流体传热传质边界层内热泳和扩散泳运动进行拟传质机理分析,与跟随气体的对流传质相叠加,建立了气液交叉流阵列PM2.5热泳和扩散泳拟传质模型,并进行了实验检验。实验在固定对流条件下,考察了不同气液相温度差导致的热泳、不同气相湿度差导致的扩散泳和颗粒粒径等因素对气液交叉流阵列PM2.5拟传质系数的影响。实验数据统计值与模型表达趋势一致,在初始温差40℃、初始湿度0.118 kg/kg条件下,100排气液交叉流阵列PM2.5拟传质系数模型预测值为3.33×10-3 m/s、实验值为3.75×10-3 m/s。  相似文献   
9.
2007年5~10月在黄海海滨青岛的观测表明大气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呈同步变化,且变化范围较大.海陆风转换对海滨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海风输送时空气较洁净,而陆风输送通常导致空气质量变差.PM_(2.5)、PM_(10)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RH%)呈显著反相关,可能与RH%较高时多为海风输送有关.海风输送条件下较高的RH%和细粒子吸湿增长可能导致了此时PM_(2.5)对PM_(10)质量载荷的贡献率(64.7%)小于在海风/陆风混合输送和陆风输送条件下的贡献率(70.9%和77.5%).PM_(2.5)占PM_(10)质量载荷的72.3%,表明细粒子贡献显著.整个观测期PM_(10)未"达标"(PM_(10) 24 h均值 < 150 μg m~(-3),空气质量"良")的观测日仅占14 7%;但PM_(2.5)未达到美国EPA标准(PM_(2.5) 24 h均值 < 35 μg m~(-3)的观测日约为68.6%,表明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达标任务尚很艰巨.  相似文献   
10.
室外PM2.5可通过新风及围护结构缝隙渗透至室内,室外PM2.5较高时尤为明显,结果导致室内空气中的PM2.5浓度上升。为了研究空调形式对室内外PM2.5浓度相关性的影响,在2015年夏季对重庆某办公建筑中采用不同空调形式的室内外PM2.5浓度进行了实测。实测结果发现:集中式空调、分体式空调和非空调房间室内外PM2.5浓度比变化范围分别为0.59~0.76、0.47~0.76、0.71~0.91。室内外PM2.5浓度相关性系数的排序为:集中式空调环境(0.94)> 非空调环境(0.92)> 分体式空调环境(0.77),研究结果表明,办公建筑的空调形式,对室内外PM2.5浓度的相关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