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0篇
交通运输   217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通过对青藏铁路清水河段加筋路堤一些初步的试验研究 ,分析加筋路堤在保护多年冻土和维护铁路路基稳定性方面的作用 ,对该加筋路堤下地温情况及多年冻土的人为上限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青干河大桥设计研究有关情况,并对主跨256m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的计算研究作了说明,从设计研究的角度对该工程关键工序及施工方案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地震及地铁列车振动荷载在一定情况下会对地铁造成破坏甚至使其功能丧失,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对地铁的抗震研究予以足够的重视。介绍了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在地震及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及地铁地基破坏的形式、特点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按9工况法规对车用电喷式汽油机进行排放测量试验,对3种有害排气污染物(CO,HC,NOx)单工况和同类工况分担率进行了分析,得出各工况对整机排放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改善该类汽油机排放水平的重点研究工况。  相似文献   
5.
高压共轨喷油器精密偶件的泄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尚勇 《汽车工程》2004,26(6):666-670
高压共轨电控喷油系统中,随着燃油喷射压力的大幅度提高,燃油的粘度-压力效应、粘度-温度效应凸显。作者分析了高压共轨喷油器精密偶件中的泄漏问题,得出的结论是:考虑了燃油的粘压效应、粘温效应后实际的泄漏量并不十分严重;如果考虑油液的极化效应、进口起始段的效应以及环形槽的影响,实际泄漏量可能还会减小。  相似文献   
6.
车架是摩托车的主要部件,其模态特性是摩托车整体振动性能的决定因素之一.用MSC.Patran/Nastran软件对某弯梁车架的模态特性进行有限元分析,并用试验结果验证该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进一步分析各个部件壁厚对车架模态特性的影响,从而为车架模态特性指出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7.
车辆与工程机械电子液压控制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运华  张磊  袁海文  王占林 《汽车工程》2003,25(3):215-218,231
简要综述了车辆与工程机械中电子液压控制的新进展和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实现功率传输和运动控制与综合的新方案,给出了发动机-液压传动装置-负荷最佳匹配的实现方法。以应用于上海磁悬浮高速铁路工程轨道梁运输与搬运的工程机械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为背景,讨论了基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和PCI04车载工控机的车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汽车导航用电子地图的高效路网模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了有效地描述实际道路网络,提高汽车导航系统的运行效率,建立了一种新的电子地图的路网模型。在分析了嵌入式系统特点的基础上,对路网的数据结构进行了简化。采用重整实体ID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数据的处理效率。实践证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表述实际的道路网络,结构精练,处理效率高,适合车载导航系统,特别是嵌入式车载导航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基于神经网络的半主动悬架自适应模糊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管继富  侯朝桢  顾亮  陈兵 《汽车工程》2003,25(6):586-590
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模糊控制策略。模糊控制主要用来对付系统的非线性;神经网络根据振动响应的方差递推结果来辨识车体的振动情况实时调节模糊控制器的量化因子,使模糊控制器对路面的变化具有自适应的能力。在半主动悬挂1/4车非线性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10.
应用模糊自适应PID和预瞄策略的自主车辆转向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京起  陈慧岩  郑培 《汽车工程》2003,25(4):367-371
文中结合智能车辆路径跟踪过程中转向控制方面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将模糊逻辑、预瞄规律和自适应PID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建立起了相应的模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