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主动呼吸控制技术(ABC)用于原发性肝癌放疗的可行性并且与自由呼吸(FB)的放疗计划进行剂量学参数比较。方法入选病人完成ABC呼吸训练后,进行CT模拟定位,TPS计划设计,摆位验证以及实施放疗,评估ABC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放疗的可行性,ABC放疗的摆位误差和肝脏位置的重复性,并且与平静呼吸的放疗计划比较计划靶体积(PTV)、未受肝癌累及的正常肝脏的平均剂量(MDTNL)、接受≥23Gy照射的肝脏体积比(V23)和放射性肝病的发生概率(NTCP)等剂量学参数。结果有11例病人入选该研究,所有病人配合良好,没有因为不能耐受屏气而中断放疗者。PTV的平均体积由FB下的757cm3±475cm3减少到了ABC技术的444cm3±297cm3(P=0.002)。ABC技术下的平均MDTNL为15.9Gy±5.4Gy,而FB则为24.6Gy±6.5Gy(P<0.01)。ABC计划和FB计划平均的V23分别为31%和55%,而NTCP分别为11%和21%。ABC放疗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在头脚、前后和左右方向分别为4.8mm和1.3mm、3.5mm和1.6mm以及2.4mm和1.7mm,肝脏位置一次放疗内和分次放疗间在头脚方向上的重复性平均分别为1.5mm(范围:0.5~3.0mm)和5.1mm(范围:1.9~9.2mm)。ABC放疗所需的时间平均为6分钟(范围:5~14分钟)。结论ABC技术用于肝癌放疗是可行的。没有显著增加治疗时间,摆位精确性和重复性好。该技术能减少正常肝的照射体积,降低平均剂量,减少了放射性肝病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的放射诊断效果和体会,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肺栓塞患者39例,收集患者肺部 X 线片、肺动脉螺旋 CT 血管造影检查、肺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资料,分析急性肺栓塞的影像学特征。临床确诊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肺部 X 线片显示,肺野透亮度升高的阳性率为76.92%,横隔抬高的阳性率为56.41%,胸腔积液的阳性率为66.67%,片状实变影的阳性率为43.59%;肺动脉螺旋 CT 血管造影结果显示,病变累及的肺动脉有113处,其中右侧下叶肺动脉栓塞有26处,右侧上叶肺动脉栓塞有22处,左侧下叶肺动脉栓塞有17处;肺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显示,22例肺动脉血流减少或者消失,26例出现肺动脉管腔充盈缺损,13例出现肺动脉分支狭窄或者阻塞;患者经过抗凝和溶栓治疗后,36例病情好转,预后良好,3例由于病情发展迅速,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放射诊断是早期急性肺栓塞诊断的重要手段,肺部 X 线片检查可作为该病的筛查方法,肺动脉多层螺旋 CT 检查可为该病的诊断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肺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确诊该病和进行介入溶栓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采用调线机构的针织圆纬机的垫纱可靠性进行了解析分析,讨论诸因素垫纱参数的影响情况,根据垫纱角的允许范围,确定了喂纱区域,提出了安装尺寸的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4.
电子射野影像装置对盆腔肿瘤放疗摆位误差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利用Elekta iView GT量化测定盆腔肿瘤放疗摆位中的系统误差及随机误差,为放疗计划PTV的设定提供初步的参考依据。方法对12例接受盆腔放疗的病例进行摆位误差量化测定,共获取244组图像数据。所有入组病例均为CT模拟定位及适形放疗。将每日前后野和两侧野的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采用盆腔骨性标志与数字重建图像(DRR)比较,记录在左右、头脚、前后方向上的移动,从得到的数据计算系统和随机误差。结果每日摆位误差的最大值在左右、头脚、前后方向上分别为9.9、14.0、21.1 mm,摆位的系统误差分别为0.5、0.2、2.3 mm。12例病例数据显示,在左右、头脚、前后方向上移动幅度5~10 mm和>10mm的发生频率分别为8%、9%、21%和0%、1%、3%。结论应用EPID测定盆腔肿瘤放疗的摆位误差,为放疗计划PTV的设定提供初步的参考依据。在PTV设定时,考虑由摆位误差而引起的边界(SM)至少需5 mm,但前后方向以扩大到10 mm为好,以达到97%的靶区包绕率,且需注意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5.
三维适形与调强放疗技术在胃癌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比较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比较胃癌放疗中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技术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3DCRT治疗的5例胃癌术后患者,放疗时使用了主动呼吸门控技术,以减少呼吸引起的器官运动。IMRT计划采用7个共面等间距野,仅用于剂量学比较。患者靶区设定的处方剂量为至少95%计划靶体积(PTV)接受45.00 Gy,至少99%PTV接受42.75 Gy。根据积分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PTV受量和相关正常器官的受量差异和剂量分布。结果与IMRT相比3DCRT的剂量均匀性和适形度略差,但两者在PTV受量上剂量相似。对左、右肾受15 Gy剂量的体积百分比(V_(15))而言,3DCRT好于IMRT;从正常肝的平均受量及V_(30)上看,IMRT稍优于优势;在脊髓的受量上两者相似。结论3DCRT技术在主动呼吸门控辅助下,PTV和部分正常器官的受量上可接近或者达到采用相等野数的IMRT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咽癌CT/MRI的临床配准方法并评价配准效果。方法 8例未经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采用相同放疗体位和面罩固定方法,Cr、MRI扫描后全部图像经网络传输至AcQSIM4.9.2及Pinnacle3 V7.0工作站,分别由两名医师和一名物理师在AcQSIM4.9.2采用点标记法、交互法及在Pinnacle3 V7.0上采用归一化互信息法来配准。采用盲法由两名医师分别在不同工作站上目测评价,评价配准结果采用四点法:极差、差、良、很好;评价配准时间采用三点法:短时((1min)、长时(1~3min)、很长(〉3min)。结果 归一化互信息法较交互法、点标记法更为准确,配准速度最快。医生组较物理师配准更为准确,速度快,其中点标记法医生组较物理师配准更为准确,速度快,而归一化互信息法和交互法医生组与物理师配准准确性及速度相当。结论 归一化互信息法在速度和Robust上占优势,因由软件自动配准、人为因素影响较小故适合放疗计划配准应用。  相似文献   
7.
技术员独立应用EPID对盆腔摆位误差监测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电子实时定位检验成像系统(EPID)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用于分析放疗质控的工具。本研究比较技术员和医师应用EPID对摆位误差图像分析的差异,探讨技术员独立应用EPID进行摆位误差监测的可行性。方法:2005年5月—2005年8月,接受盆腔放疗12例患者。应用EPID拍摄每天前/后野,两侧野,共得到244组图像,数据由医师和技术员分别分析得到。结果:244组图像分析结果,医师和技术员在左右、前后和头脚3个方向数据分析的差异平均值分别为:(1.0±0.9)mm,(1.0±0.9)mm和(0.8±0.8)mm。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技术员可以应用EPID独立完成对盆腔摆位图像分析,进行误差的监测,为进一步进行自适应性放疗的开展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8.
千伏锥形束CT(kVCBCT)引导放疗技术通过其CT影像与计划CT比较,实现在线影像引导摆位,减少放疗误差,从而保证现代放疗技术的治疗质量[1,2].本科2006年10月引进医科达Synergy(R) kVCBCq、引导放疗系统,在正式投入临床使用之前,需要建立检测该系统准确性和稳定性的方法,形成定期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用于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3].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心肌缺血预适应 (IP)对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及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发生的影响 ,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92例初次发作的AMI患者根据AMI前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 (IP组 ) 5 0例和非缺血预适应组 (NIP组 ) 4 2例。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由专人测量入院后第 1天、1周及第 4周时的QTd ,应用Bazett’s公式QTc =QT/RR1/ 2 校正 ,QTcd =QTcmax -QTcmin ;Holter检查及心电监护记录。观察 4周内两组复杂室性心律失常 (频发、多源或有RonT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入院后第 1天、1周及第 4周IP组的QTcd值分别为 (6 5 .3± 2 1.5 )ms、(6 0 .8± 2 0 .4 )ms和 (5 2 .5± 18.7)ms ,NIP组的QTcd值分别为 (85 .2± 2 3.1)ms、(75 .6± 2 1.2 )ms和 (6 5 .4± 18.6 )ms ,IP组较NIP组缩短 ,差别有显著性 (t值分别为 2 .89、2 .32和 2 .16 ,P值分别 <0 .0 1、<0 .0 5和 <0 .0 5 )。②IP组发生CVA 12例 ,发生率 2 4 .0 % ,NIP组发生CVA2 3例 ,发生率 5 4.8% ,IP组较NIP组发生率低 ,差别有显著性 (χ2 =4 .0 8,P <0 .0 5 )。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缩短心肌梗死患者的QTd ,减少CVA的发生 ,但由于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到各种离子通道、受体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