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医药卫生   27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8例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梵  陈国凤  邵清  纪冬  李永纲  韩萍  闫涛  陈菊梅 《肝脏》2007,12(6):441-444
目的比较MELD评分系统、CTP评分分级标准及并发症在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短期(6个月)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分析10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随访6个月时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MELD分值、CTP评分分级,并运用ROC曲线评价两者预测能力。分析并发症数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08例患者随访6个月时共有22例死亡。平均MELD分值存活组为11.6±6.3,死亡组17.6±7.5(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MELD≤9、10~19、20~29、≥30分患者分别为34例、41例、8例、1例和4例、9例、7例、2例(P<0.01);MELD<18、≥18分组分别为68例、16例和8例、14例(P<0.01)。平均CTP分值存活组为10.9±2.3,死亡组9.1±2.2(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CTP分级A级、B级、C级患者分别为13例、36例、37例和0例、4例、18例(P<0.01)。存活组并发症数量为0、1、2、3的患者为20例、52例、14例、0例,死亡组为4例、9例、7例、2例(P=0.01)。MELD分值和CTP评分分级判断6个月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5和0.720,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ELD≥18分为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个月病死率的独立因素;MELD与CTP相比,二者判断预后能力无显著差异。并发症数量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人源抗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E2单链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制抗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E2(HCVE2)的人源噬菌体单链抗体,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以重组的HCVE2为固相抗原,利用亲和筛选的原理,从噬菌体抗体库中经过5轮“吸附-洗脱-扩增”的筛选过程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DNA序列分析。获得HCVE2的人源单链抗体;用该抗体对10例石蜡包埋的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 ELISA结果表明,制备的HCVE2人源单链抗体(吸光度值A450为1.88)能与HCVE2抗原特异性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该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CVE2抗原,与正常肝组织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均无交叉反应。结论 此法制备的单链抗体亲和性好,特异性强,且制备方法简便,周期短,为HCVE2病原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有效的试剂。  相似文献   
3.
4.
1.小儿白血病水痘的救治白血病患儿罹患水痘时常发生内脏播散,病死率达7%~25%。我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凝血因子V(简称V因子)在重型肝炎(简称重肝)预后因素中的作用及临床诊断标准中的意义。方法通过比浊法对58例重肝患者进行129例次V因子活性检测,并与同期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发生重肝时V因子和PTA水平分别为15.3%±9.7%及23.5%±10.0%;②在病情最重时随着V因子水平逐渐降低,病死率逐渐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01);③在病情加重时,PTA较V因子先下降,而在病情恢复时PTA较V因子先上升;④14例(24.14%)出现肝性脑病,其中10例(92.86%)是在病程终末期出现,远晚于V因子下降的时间;⑤V因子与PTA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812),临床测定值基本一致。结论①V因子是重型肝炎预后的一个重要预后因素,较PTA更为特异;②若能同时测定PTA及V因子水平,可以更早地、更准确地诊断重型肝炎。  相似文献   
6.
γ-球蛋白及胆碱酯酶与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血清γ球蛋白(γG)及胆碱酯酶与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醋酸纤维薄膜法测定135例经病理证实的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变及重型肝炎的血清γG;同时采用酶速率法测定他们的血清胆碱酯酶(SChE)活力结果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和(或)炎症程度的加重,血清γG逐渐升高,而SChE活力则逐渐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1);γG与ChE活力的相关系数为-0.612.结论血清γG的水平能准确地反映肝脏的病理损害;SChE活力能很好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肝脏的储备功能,亦能准确地反映肝脏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的肝组织病变特征,HGV RNA及其病毒蛋白的表达状况,对42例血清HGV RNA和(或)抗HGV抗体阳性患者活检肝组织作光、电镜、免疫组化及核酸原位杂交观察分析。结果显示,18例单纯HGV感染肝组织呈急性或轻度慢性病毒性肝炎改变,表现为肝细胞水肿,汇管区和肝小叶  相似文献   
8.
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应用SPSS 10.0及STATA软件对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亚急性重型肝炎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好发年龄>40岁;(2)亚急性重型肝炎病原仍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其次为戊型肝炎病毒及不明原因,药物性以抗结核药物为主;(3)实验室指标TB、PT、PTR、WBC及其分类、BLA、CRE与预后成正相关,与PTA、TC、ALB、CHE、TG、PLT成负相关,与ALT、AST无相关性;(4)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前3位为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病死率最高前三位为脑疝、肝肾综合征和脑水肿。结论亚急性重型肝炎好发于男性,好发年龄段为40岁以上;仍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要病原;电解质紊乱是最主要的并发症,肝性脑病发病不足50%;PT、TB、PLT、TC、ALB等可作为肝衰竭(亚急性重型肝炎)预后判断的独立指标。对于无肝性脑病的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是一个重要的灵敏和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SARS病毒感染导致肺组织细胞的免疫病理损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tratory syndrome,SARS)的疾病,今年在全球爆发流行。目前国际上多家卫生组织在WHO的协调指挥下,首次放弃竞争,携手共同攻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现和证实了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为SARS的病原体,并将之命名为SARS病毒。SARS病毒是正链RNA病毒,核苷酸全长约29 300左右。它的基因序列已经在网络上公布,并已经发现了多个变种。用于检测的引物序列也已经在网络上发表。SARS患者通常会有高热、畏寒、肌肉酸痛、干咳、致命性肺炎和腹泻等症状。目前尚无特异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小儿乙、丙型肝炎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乙、丙型肝炎临床与病理的关系。方法①对我院小儿肝病科1983-2004年1694例小儿采用1秒钟肝穿法进行肝活检。②病毒性肝炎采用国内最新分型标准,对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分级(G0-4级),对纤维化分期(S0-4期)。结果①病毒性肝炎1505例,占88.8%,其中首位是乙型肝炎1230例(占81.7%),其次为丙型肝炎154例(占10.2%)。②小儿乙型肝炎中,261例(89.4%,261/292)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被误诊为“健康携带者”;小儿丙型肝炎中,19例(19/154,12.3%)慢性丙型肝炎患儿被误诊为“健康携带者”。结论目前我国小儿肝病病因中乙型肝炎占首位。当前在国内肝病诊治方案中,仅依据肝功能判断肝脏病变的存在和程度做为抗病毒治疗指征和判断预后,存在一定缺陷,须要进一步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