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9篇
医药卫生   126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作人体解剖断层示教标本时,传统上常采用手术针线缝合固定断面相邻器官结构的方法。我们采用市售明胶来粘接、固定断面器官结构,此方法一方面更好的保持了断面内器官结构原来的正常位置,外观自然流畅;另一方面大大延长了标本的使用寿命,整个过程操作简便,省时省力,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给临床心脏术后监测心淋巴管损伤程度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供参考指标,以手术方法阻断羊心淋巴流并对其血清相关成份进行了测定。实验发现,实验组术后谷草转氨酶(SGOT)、谷丙转氨酶(SGPT)、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以SGOT增高最为明显,术前均值为47.53U,术后2天增至104.20U,高峰出现时间最早,多在术后24小时。血清离子改变中低钾最为突出,血钾在术后2天明显降低(P<0.01),术后7天逐渐恢复,术后14天恢复至术前水平。血清蛋白改变以球蛋白降低、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升高为主。提示心淋巴循环郁滞可导致心肌细胞损伤、毛细血管通透性和结构的改变。不同酶活性的变化对郁滞的敏感度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3.
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以便进一步研究VEGF-C基因在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人VEGF-C的cDNA序列,设计合成一对5′端分别含有EcoR I和BamH I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运用RT-PCR方法克隆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的VEGF-C cDNA(1.26Kb;回收PCR产物(1.28Kb),并将其连接至克隆载体pMDl8-T中;重组的pMDl8-T在大肠杆菌DH5α内扩增后,经质粒提取、EcoR I和BamH I酶切,筛选出阳性重组子,并进行基因测序鉴定;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含有VEGF-C cDNA全长的酶切片断(1.27Kb),然后在DNA连接酶作用下将其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连接,重组质粒经EcoR I和BamH I酶切予以鉴定。结果:RT-PCR产物合有VEGF-C cDNA,基因测序显示重组的pMDl8-T中含有正确的人VEGF-C cDNA全长序列,重组的pcDNA3.1(-)中含有人VEGF-C cDNA全长序列。结论:成功构建了人类VEGF-C真核表达载体VEGF-C/pcDNA3.1(-)。  相似文献   
4.
心脏淋巴引流阻断慢性期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阻断羊心脏淋巴引流后30~180d,用光镜,电镜观察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病理变化,结果显示,术后30d动脉壁病变明显,动脉壁增厚,水肿,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破坏,内膜局灶性增厚,动脉壁外膜及其周围心肌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并存在二性水肿,60d以后,无明显病理改变,提示以淋巴经流障碍慢性期仍可引起的冠状动脉病理改变,主要是术后30d。  相似文献   
5.
颞骨岩部结构的定位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颅底手术中耳蜗的定位、岩尖的磨除范围提供解剖学方法。方法:在12个成人头颅标本上利用颅中窝入路暴露岩内面神经、耳蜗、颈内动脉等结构。观测岩内膝状神经节、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artery,ICA)的膝部、内耳道内侧缘、棘孔与耳蜗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耳蜗位于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的前下方和岩内ICA膝部的后上方,耳蜗覆盖到ICA膝部的上方。ICA水平段与ICA膝部和内耳道内侧缘连线的夹角为67.1°±4.3°。结论:以棘孔和膝状神经节连线的中点、膝状神经节、内耳道内侧缘形成的三角定位耳蜗。在耳前—颞下窝斜坡手术入路中,在中颅底,过ICA膝部做与ICA水平段成67.1°±4.3°的夹角,在这个夹角内磨除岩尖骨质,不会损伤耳蜗、内耳道及其内容物。耳蜗基底圈至ICA膝部的距离为(0.302±0.016)cm。从前向后磨除岩尖骨质时,ICA膝部后方的骨质磨除不要超过(0.302±0.016)cm,否则会损伤耳蜗。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临床经下颌下咽后入路处理颅颈交界腹侧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30侧)带颈头颅标本模拟经下颌下咽后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同时进行了有关的数据测量。结果:该入路浅层的重要结构均位于各自的筋膜层中,以这些结构为解剖学标志可鉴别各层并引导手术进行。咽结节是显露的上限,限制骨窗侧方显露范围的各重要结构的内缘距正中线的水平距离分别为寰枢外侧关节,左(7.78±1.03)mm,右(7.81±1.01)mm;寰枕关节,左(9.27±1.86)mm,右(9.22±1.69)mm;舌下神经管内口,左(12.76±2.77)mm,右(12.81±2.53)mm及椎动脉C2水平,左(18.36±2.27)mm,右(18.47±2.14)mm;C1水平左(25.35±2.31)mm,右(25.18±2.33)mm;穿硬膜处,左(12.69±2.42)mm,右(12.72±2.39)mm。结论:(1)经下颌下咽后入路解剖上大致可分为3个层次:浅层,深层和骨、韧带及硬膜层。(2)掌握每个层次的解剖特点及操作要点,有助于安全充分的显露和处理咽颅颈交界腹侧区病变。  相似文献   
7.
面神经颅外段局部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为颌面部外科手术、整形及美容手术提供面神经颅外段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0具成人尸体、50具新生儿、1-6岁儿童尸体的139例头面部标本上,对面神经颅外段的根、干、支、丛等进行解剖观察分析。结果:(1)面神经出颅以后以一根型为主,共为138侧,占99.28%。(2)面神经干以二干为主,共122例,占87.77%。(3)上干的分支以颞支(T)、颧支(Z)、颊支(B)为主,即TZB型113侧,占89.68%。下干分支以颊支(B)、下颌缘支(M)、颈支(C)即(BMC)为主85侧,占77.98%;(4)分支形成的神经丛以TZB型最多见为87侧,占55.41%。颊支以2支为主共77例,占55.40%。结论:根据颌面部手术及整形、美容术的不同要求,对面神经加以保护和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癌细胞淋巴管侵润转移机理,对8例人的直肠腺癌的癌周围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CAM-1和CEA的表达。结果显示癌周直肠组织中的淋巴管及转移的淋巴结中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均有ICAM-1和CEA的表达。由此提示在癌细胞沿淋巴管转移过程中,ICAM-1和CEA是介导癌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稳定粘附的分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对淋巴细胞体内迁移的影响.方法:选用近交系小鼠为实验动物,背部剃毛,皮内注射细胞因子,同时尾静脉输注3H-UR标记的淋巴细胞.20h后,切取注射区皮块,制样后测定样品计数率.经计算后将计数率转换成细胞浓度因子(Cell concentration factor,CCF),用CCF值反应淋巴细胞迁移的水平.结果:IL-2注射区淋巴细胞迁移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且IL-2与肿瘤坏死因子-α联合应用时,亦没有协同作用.结论:提示在复杂的体内环境中,IL-2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内迁移无明显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体内观察TNF -α和IFN -α两种细胞因子对淋巴细胞迁移至小鼠皮肤区的影响。方法 以近交系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 ,皮内注射细胞因子 ,尾静脉输注标记的淋巴细胞 ,然后切取注射区皮块 ,制样后行乳化计数测量。测量值计算后转化成细胞浓度因子 (CCF) ,用CCF值反应淋巴细胞迁移的水平。结果 TNF -α和IFN -α注射区CCF值均高于对照(P <0 0 1) ;且TNF -α与IFN -α联合应用的CCF值是TNF -α和IFN -α各自应用之和的 137%。结论 TNF -α及IFN-α可以体内诱导淋巴细胞迁移至小鼠皮肤区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