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源性桡神经损伤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述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伤因、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分析1991年~2003年间收治的46例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病例。结果伤因分为上肢手术误伤,肱骨干和桡骨上端闭合性骨折复位手法不当,头静脉穿刺致桡神经浅支损伤。本组21例保守治疗,22例手术治疗,3例行肌腱转位功能重建。结论手术误伤是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首要原因;临床医生丰富的解剖知识和细致、轻柔的操作是预防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医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实践和思考是多方面的,我室教师根据多年在组织胚胎学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总结,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探讨:1.教师自身素质优劣对素质教育成效的影响;2.上好实验课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3.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践活动的意义;4.开展学生暑期科研小组活动;5.如何对学生素质教育成效进行等级评判。  相似文献   
3.
川芎嗪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川芎嗪对SD大鼠多膜缺血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的方法做成视网膜缺血模型,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川芎嗪1次(500mg/kg),Tunel法检测各组视网膜凋亡细胞,结果:缺血组凋亡细胞明显高于川芎嗪治疗组,同一时间段各组之间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川芎嗪可减少缺血后视网膜细胞的凋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用NADPH黄递酶(NDP)组化方法观察了不同年龄的SD大鼠视网膜内NDP阳性神经元的发育情况。研究结果显示NDP神经元最早出现于P5(出生后第5天),数量较少,着色浅,随着年龄增长,NDP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胞体位于内核层,突起伸向内网层,至P13~P15时,NDP神经元数量及突起分枝均达峰值,P23时NDP神经元密度下降,以周边视网膜较为明显,神经元突起分枝减少,突起主干可见串珠样膨大。视网膜内NDP神经元的密度及突起分枝的变化,提示NDP可能在视网膜内网层的突触形成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 本实验将妊娠14天的SD大鼠胚胎视网膜移植至新生第一天大鼠的中脑(宿主鼠),摘除宿主鼠的右眼,存活四周后,用FDS蛋白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移植视网膜与脑的功能联系.本实验设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6只),接受光刺激前三天摘除宿主鼠左眼,闪烁光反复刺激移植视网膜部位一小时,停止刺激二小时后,灌注固定取材.对照组SD大鼠与宿主鼠龄相同,分摘除右眼组(3只)、摘除左眼组(3只)和摘除双眼组(3只),其实验条件与实验组相同.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摘除右眼组及摘除左眼组的大鼠均在对侧上丘出现明显的c-fos表达;摘除双眼组大鼠上丘末见阳性结果.宿主鼠  相似文献   
6.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in situ 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ISHH)是将分子杂交与组织化学相结合的一项技术,此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已知碱基顺序并带有标记物的核酸探针(probe),如双链或单链DNA探针、RNA探针、合成寡核苷酸探针,与组织细胞中待测的核酸按碱基配对的原则进行特异性结合,形成杂交体,然后再应用与标记物相应的检测系统(如放射自显影、组织化学或免疫组织化学)在核酸原有的位置上把它显示出来,进而探测组织细胞内标记探针及其转录产物(mRNA)的定位。自1969年,Gall  相似文献   
7.
笔者自1997年至1999年以离体指皮肤回植术治疗急诊手指甲根部离断40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19~35岁,平均25.6岁。共断指43只,其中中指18只,食指9只,环指11只,拇指2只,小指3只。当中有3例同时于中环指甲根部离断。断面在甲根部,仍有少许甲床。1.2 手术方法:在指根麻醉下将伤手及离体指常规清洗,消毒铺巾。指根部用橡皮条缚扎止血。将手指残端失活、污染组织清剪,保留残端所有甲床,钳咬约0.2~0.3cm指骨,以0号…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的移植实验表明,移植视网膜内能合成相关的神经活性物质,但移植视网膜内神经活性物质阳性神经元的生长发育情况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移植视网膜神经元的分化、发育,神经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及其与周围环境、视觉中枢的联系,以探讨神经组织的发育规律及其再生和可塑性。设计:以动物为研究对象,观察对比研究。单位:两所大学的组胚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2—08/2003—03在广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健康SD大鼠96只,雌雄不限。干预:用胚14dSD大鼠视网膜移植至P1大鼠中脑左侧上、下丘间,同时摘除P1鼠右眼,术后第9天移植视网膜的发育时间与生后第1天正常视网膜相当,记为TP1,余类推,应用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神经元的发育和分化。主要观察指标:移植视网膜和移植视网膜神经元的发育及形态观察。结果:移植视网膜具有正常视网膜的各层结构和相似的生长发育规律,并能合成相关的神经活性物质。移植视网膜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开始出现于TP4,TP12时阳性神经元数量达到高峰,TP22后阳性神经元数目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结论:胚胎视网膜脑内移植后能存活且保持原有的生长发育规律,具有正常视网膜一样的组织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
组织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以语言描述和切片观察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使理论讲授内容与切片实习脱节;另一方面也因组织切片制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标本中实际组织细胞结构与理论讲授存在一定差距,加上显微镜观察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学生在学习组织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感到组织学的学习枯燥乏昧,缺乏兴趣。如何将人体组织细微结构的教学活动变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并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切片观察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是进行组织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以平铺片为主,结合切片,全面观察了大鼠视网膜PV-I神经元(ParvalbuminImmunoreactiveneuron)的分布,对其数量进行了统计学计数。实验结果表明:正常成年大鼠视网膜PV-I神经无主要位于内核层和节细胞层,细胞染色深浅不一,大小不一,形态不同。内核层的PV-I神经元平均密度709个/mm2。细胞圆形、卵圆形和长椭国形,胞体平均直径6-10μm,主要位于内核层囊内排,也有位于第二排和中间部。节细胞层的PV-I神经元较少,平均密度6个/mm2。胞体大,平均直径13μm,有些细胞与内核层细胞大小、形态相似,PV-I纤维可见于内网层,尤其集中在第1和第5亚层,神经纤维层也有PV-I纤维。上述结果提示:这些细胞是无长突细胞、移位无长突细胞和节细胞。根据内网层PV-I纤维分布在给光中心和撤光中心反应的联系层,提示PV-I神经元在视觉信息处理、传递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