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14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优选苦参-甘草药对的提取工艺,并对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以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甘草酸的转移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和液料比对苦参-甘草药对提取工艺的影响。利用UPLC-Q-TOF/MS对苦参-甘草药对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在线鉴定。结果:苦参-甘草药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加8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提取前浸泡1 h;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总转移率93.92%,甘草酸转移率99.23%。苦参-甘草药对提取物共鉴定出49个成分,其中28个来自于苦参,21个来自于甘草。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苦参-甘草药对配伍提取具有相互促进溶出的作用,为阐明其他药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配伍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西松烷型二萜天然产物新巴豆瑞士松酸进行结构修饰,并对得到的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以新巴豆瑞士松酸为起始原料,通过缩合反应、点击化学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HeLa、K562和K562A/02肿瘤细胞的抗增殖活性。结果合成了11个文献未报道的新巴豆瑞士松酸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及HR-MS确定。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衍生物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2f对HeLa细胞表现出良好活性,化合物2e对K562和耐药的K562A/02细胞表现出良好活性。结论部分衍生物对耐药的K562A/02细胞表现出抗肿瘤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从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根80%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单体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2-(4-hydroxy-3-methoxylphenyl)-3-methoxylbenzofuran-6-ol(1)、mucodianin C(2)、羟基二甲氧苯基苯并呋喃醇(isopterofuran,3)、芒柄花素(formononetin,4)、阿夫罗摩辛(afromosin,5)、毛蕊异黄酮(calycosin,6)、刺槐素(acacetin,7)、3-O-甲基山柰酚(3-O-methylkaempferol,8)、甘草素(liquiritigenin,9)、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10)、variabilin(11)、白藜芦醇(resveratrol,12)、浙贝素(zhebeiresinol,13)、2,3-dicarboxy-6,7-dihydroxy-1-(3',4'-dihydroxy)-phenyl-1,2-dihydronaphthalen(14)。其中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苯并呋喃衍生物类化合物),命名为mucodianin S,化合物2,3,11,13,14为首次从锦鸡儿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10为首次从狭叶锦鸡儿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比色法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对人类肿瘤细胞系Hep G2,He La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16.18±0.95),(3.75±0.08)μmol·L-1。  相似文献   
4.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对小鱼眼草Dichrocephala benthamii全草的三萜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并运用质谱、核磁等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从小鱼眼草中分离得到9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醇甲酸酯(1),β-香树脂醇乙酸酯(2),β-香树脂醇(3),β-香树脂酮(4),3β-羟基, Δ11,13(18)-齐墩果二烯(5),Δ12-齐墩果烯(6),木栓酮(7),达玛烷二烯醇乙酸酯(8)和表木栓醇(9)。化合物 1~8 为首次从鱼眼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9 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 1 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离鉴定对叶豆Cassia alata中的化学成分,为其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溶剂萃取、正相硅胶色谱、凝胶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应用1DNMR,IR,UV,MS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金圣草素(1),山柰酚(2),槲皮素(3),5,7,4'-三羟基二氢黄酮(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葡萄糖-(6→1)-O-葡萄糖苷(6),17-羟基三十四烷(7),正三十二烷醇(8),正三十醇(9),棕榈酸二十六酯(10),硬脂酸(11),棕榈酸(12).结论:除化合物1,2外,其余10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对叶豆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三叶蔓荆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三叶蔓荆Vitex trifolia茎和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三叶蔓荆茎和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去四氢铁杉脂素(detetrahydroconidendrin,Ⅰ)、黄荆胺A(vitedoam-ine A,Ⅱ)、蔓荆子黄素(Ⅲ)、木犀草素(Ⅳ)、大黄素(Ⅴ)、大黄酚(Ⅵ)、大黄素甲醚(Ⅶ)、正三十三烷(Ⅷ).结论 化合物V~Ⅷ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Ⅱ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贾梦鑫  于猛  秦玲玲  贾红梅  邹忠梅 《中草药》2022,53(24):7808-7815
目的 探究生白术多糖对洛哌丁胺诱导大鼠便秘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ig洛哌丁胺(3mg/kg)复制便秘大鼠模型,给予生白术水、醇提物及生白术多糖,通过测定粪便含水率、12h粪便粒数及小肠推进率等指标评价其治疗便秘的作用;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胃动素(motilin,MTL)及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黏蛋白2(mucoprotein 2,MUC2)和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蛋白表达。结果 生白术水提物显著改善便秘导致的大鼠粪便含水率、12h粪便粒数及小肠推进率降低等症状(P<0.01、0.001),而生白术醇提物则无明显改善作用。生白术多糖显著改善便秘大鼠症状(P<0.001),显著升高便秘大鼠血浆中MTL水平并降低VIP水平(P<0.001),改善便秘大鼠结肠黏膜损伤及杯状细胞的减少,显著增加便秘大鼠结肠组织MUC2和ZO-1的蛋白表达(P<0.05、0.001)。结论 生白术水提物治疗便秘药效显著,多糖是其治疗便秘的活性组分,可能通过调节血浆MTL、VIP水平,增加结肠组织MUC2、ZO-1蛋白表达水平,从而促进胃肠蠕动并增强结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对紫杉烷类化合物进行转化可以获得一系列新的衍生物,其中一些衍生物具有潜在的药理活性,另外,生物转化还是制备药物代谢产物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1996年至2010年紫杉烷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葱属植物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百合科(Liliaceae)葱属(Alium)植物约有500种,我国有110种(包括变种和引进的外来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地区[1]。本属的不少品种既可食用也可药用,如小根蒜、蒜、韭、葱等[2]。对葱属植物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国内外学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裂叶铁线莲Clematis parvilob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HPLC等色谱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裂叶铁线莲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东莨菪内酯(Ⅰ)、4,7-二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Ⅱ)、4,6,7-三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Ⅲ)、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Ⅳ)、boehmenan(Ⅴ)、erythro-carolignan E(Ⅵ)、threo-carolignan E(Ⅶ)。结论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他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