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38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浓缩当归丸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方法:使用C18(250 mm×4.6 mm,5μm)反相色谱柱,以乙腈-水(水中含体积比为0.1%的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实验中的共有峰相对峰面积、相对保留时间的RSD均小于5%。结论:该方法简便、实用、可靠,可作为评价浓缩当归丸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现代医学正面临的重大突破和挑战,提出了中医药发展需要创新性的革命,思想解放必须重视的几个观点。现在是中国科学家提出创建新医药学的最佳时机,也是中国科学家凝聚的共识。介绍了新医药学(整体系统医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最后提出了设立中国“新医药学发展计划”的倡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确定补骨脂的最佳分离纯化工艺。方法采用不同的树脂柱进行吸附,用HPLC法测定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对工艺进行评价。结果 S-8型树脂较适合补骨脂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纯化,在确定的工艺下,香豆素类化合物转移率为67.15%。结论该工艺适合补骨脂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富集。  相似文献   
4.
丹红注射液治疗心肌梗死作用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丹红注射液治疗心肌梗死作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初步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左前支冠状动脉结扎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分组给药后分离提取梗死心肌旁的缺血心肌组织总RNA,与大鼠全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后进行检测。对筛选得到的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对芯片筛选结果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结果:丹红注射液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共筛选得到171条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蛋白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及钙离子结合等功能相关。结论:丹红注射液可能主要通过调节蛋白结合,转录因子释放及钙离子结合达到治疗心肌缺血所造成的心肌损伤及梗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在地面模拟太空舱环境内,太空养心丸对模拟失重模型大鼠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地面模拟太空舱环境内建立尾吊失重模型大鼠,太空养心丸低、高剂量给药28 d,另设舱外、舱内对照组作为对照。每周观察大鼠活动状态,并测定饮食量和体质量。实验结束测定心、肝、肾功能相关血清指标,并进行心脏超声检测。结果与舱外对照组比较,舱内对照组大鼠饮食量增加,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上调(P<0.05);造模后大鼠体质量增长速率、脑钠肽(BNP)水平均下调(P<0.05,P<0.01),尿素(UREA)、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上调(P<0.05,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指标降低(P<0.05,P<0.01);太空养心丸干预组大鼠UREA、肌酐(CREA)、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下调(P<0.05,P<0.01),BNP水平则上调(P<0.01)。结论模拟太空舱环境及模拟失重均对大鼠心血管系统、肝肾功能存在影响,模拟失重的影响更为显著,太空养心丸给药能够有效改善模型大鼠心血管功能异常,并保护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是为适应中医药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的需要,以推动"系统-系统"模式的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为目标,在中医药整体观和系统论指导下,整合运用多种系统生物学技术,通过对病、证诊疗方法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的创新研究来为临床服务,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学科。针对现行研究中存在的"方、证、病割裂,基因、蛋白质、代谢物分离"等问题,我们提出构建以多层面生物标志物群为特征的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体系。整合的生物标志物群包括中医证候指标、临床生化及影像学指标、系统生物学标志物群多个层面,系统生物学指标包含基因、蛋白质、代谢物多个层次的标志物群。建立的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可应用于疾病早期预警、临床诊治、指导个性化用药、疾病预后以及药物评价。以近年来我们开展的糖尿病肾病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为例,开展了包含中医证候指标和临床病理生化指标研究,还包括整体代谢指纹特征谱以及七大类百余种磷脂、15种脂肪酸、21种嘌呤嘧啶、8种硫醇氨基酸的定量指标和14种糖尿病肾病相关基因在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初步得出整合生物标志物群(IBS),应用于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证的辅助诊断和糖肾方临床疗效评价,可为系统生物学应用于中医药临床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以临床疗效为导向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是中医药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药性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寒热药性是药性理论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由于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深刻,而当前的思路及方法手段难以摆脱先入为主、循环论证的研究局限性,因此亟需为现代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注入新思维、启动新视角.本文在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以系统观为指导,以物质基础、生物效应和作用靶标为寒热药性的三大要素,融合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构建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表征方法,基本揭示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以期实现药性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与合理用药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目的:体外观察60味中药的240种提取物对9种常见病原菌的作用,并对其中抑菌效果明显的提取物进行最低抑菌浓度检测。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对240种提取物进行初步的抗菌活性筛选,并采用液体培养基法(2倍稀释法)测定活性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共有104种提取物对1种或多种细菌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丹参等11味中药的20种提取物对3种常见菌体现了强抑制作用(MIC<0.2 mg·mL-1)。结论:丹参、蛇床子、蓼蓝、蒲公英、桑叶、甘草、姜黄、紫草、半边莲、野菊花和密蒙花等11味中药的乙醇、丙酮、正己烷提取部位对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寻找大鼠寒凝证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热性中药川芎对其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探讨川芎治疗寒凝证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寒凝证的临床表现,制造寒凝血瘀大鼠模型;利用UPLC/Q-TOFMS BPI离子流图谱,分别绘制空白组、血瘀模型组、川芎大小剂量给药组的血浆BPI离子流指纹图谱,对图谱中分子离子峰进行分析,通过Markerlynx软件进行色谱峰自动识别和峰匹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不同组间的数据进行模式识别,从而找到寒凝血瘀证潜在生物标志物及药物的作用靶点,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找到寒凝血瘀证潜在生物标志物有N-甲基花生四烯酰胺、二氢神经鞘氨醇、N-丙基花生四烯酰胺、花生四烯酰基溶血卵磷脂、亚油酰基甘油磷脂酰胆碱、十六烷酸溶血磷脂酰胆碱、油酰甘油磷酯酰胆碱、十六烷基甘油磷脂酰胆碱8种。结论:热性药川芎对寒凝血瘀证大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使磷脂酰胆碱转化为花生四烯酸的磷脂酶A2,使血栓烷的合成水平降低,影响磷脂酰胆碱代谢途径,使血瘀症状减轻而发挥治疗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尝试内标校正法在栀子不同类化合物定量分析中的应用。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DAD-MS)对栀子中京尼平龙胆二糖苷、栀子苷、绿原酸、西红花苷I和西红花苷II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内标校正法,以栀子苷或西红花苷I为参照物,考察其他成分相对参照物的校正因子(fkm),进行系统适用性考察,并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结果分别以栀子苷或以西红花苷I为参照物,评价栀子中栀子苷、西红花苷I和西红花苷II的含量是可行的,校正因子系统适用性良好(RSD<5%),内标校正法测定结果与实测值基本一致(RSD<5%)。结论内标校正法实用、高效,可用于特定不同类成分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