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8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血管科接受介入治疗的76例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按胆道造影表现分为3组:肝门区狭窄组(28例),肝内多发狭窄组(42例),胆汁瘤组(6例)。治疗方式包括单纯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PTBD配合球囊扩张、PTBD配合球囊扩张及胆道内支架术。引流方式包括胆道外引流及胆道内外引流。术后随访并观察疗效及胆道并发症。结果 76例患者的PTBD首次成功率为97%(74/76)。介入治疗的总体治愈率、好转率及无效率分别为21%(16/76)、51%(39/76)、28%(21/76)。其中,肝门区狭窄组治愈10例(36%),好转16例(57%),无效2例(7%),治疗有效22例(93%);多发性狭窄组治愈6例(14%),好转21例(50%),无效15例(36%),治疗有效27例(64%);胆汁瘤组好转2例(2/6),无效4例(4/6)。肝门区狭窄患者的疗效优于多发性狭窄患者(P0.05),多发性狭窄患者的疗效优于胆汁瘤患者(P0.001)。引流管期间主要并发症为胆道感染,其中外引流及内外引流胆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13/64)及67%(8/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TBD是治疗肝移植术后ITBL的安全、有效手段之一。结合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采用胆道外引流可显著降低胆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23例,其中吻合口狭窄7例,肝门区狭窄6例,多发性狭窄10例.确诊后均行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术前均给予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同时对狭窄部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正丁基-2-氰丙烯酸盐(NBCA)经门静脉硬化治疗胃底静脉曲张(GF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经胃镜确诊为GFV的21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了经门静脉硬化治疗,所有患者采取经皮经肝或经脾穿刺门静脉造影及供血静脉造影,然后用微导管插管到曲张静脉内,注入硬化剂NBCA和碘化油混合乳剂(NBCA LP).对8例伴有高流量胃肾分流者,治疗前经股静脉、左肾静脉放置阻塞球囊导管于分流道,治疗时扩张球囊阻塞分流道.随访评价包括血清肝功能指标变化、内镜复查及再出血情况. 结果 20例GFV成功进行硬化治疗(95.2%);未成功的1例,为高流量胃肾分流者,术中因未有阻塞球囊导管,未能进行治疗.5例少量NBCA-LP进入到肺动脉,2例出现一过性刺激性咳嗽,2例发生门静脉分支栓塞.术后6个月,血清ALT、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明显改善,血清总胆红素变化不明显.15例患者3个月胃镜复查,GFV消失10例,好转4例,有效率93.3%(14/15),3例食管静脉曲张较术前加重(20.0%).平均随访(16.7±8.8)个月,再出血4例,1年累积再出血率为9.52%.结论 应用NBCA经门静脉硬化治疗是控制GFV破裂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微导管技术、球囊逆行阻塞胃肾分流道技术是提高疗效、防止肺栓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分子影像学研究中门静脉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经大鼠肝脏门静脉实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输入的入路,并建立合理的经门脉介入给药动物模型。方法20只正常SD大鼠和20只肝硬化大鼠为实验动物模型。选择盲肠静脉、脾静脉,脾脏和肠系膜下静脉的适合穿刺点,分别实施门静脉DSA造影。确定合适的门静脉DSA造影入路,建立门脉介入给药动物模型。结果通过各入路的DSA比较表明,盲肠静脉作为入路,DSA下可以清晰显示门静脉,穿刺成功率100%,大鼠门脉给药动物模型存活均72h。结论经盲肠静脉入路进行肝脏给药安全、可行,为肝脏MSC移植的分子影像学研究提供了合适的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髂动脉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16例复杂髂动脉股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病程3 d至2年.所有患者均合并静息痛,间歇性跛行距离小于500 m,单侧病变9例、双侧病变7例,术前踝肱指数0~0.57(0.32±0.14).髂动脉股动脉完全闭塞6例,其余10例狭窄程度>75%.留置导管于血栓内或其上方持续滴注尿激酶,如果溶栓72 h没有效果,停止溶栓.血栓溶解后,对残余狭窄程度>50%的患者给予球囊、支架成形术.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症状及踝肱指数变化,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6例患者溶栓时间3.0~15.0(8.4±2.9)d,15例血管再通.16例患者静息疼痛症状消失;4例仍有间歇性跛行,距离均大于500 m,与术前相比踱行距离明显延长;术后踝肱指数为0.63~1.10(0.91±0.12),较术前明显升高(t=21.73,P<0.01).随访时间6~24个月,随访期间症状复发1例,再次介入治疗成功.所有患者未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长时间连续溶栓联合球囊扩张以及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股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是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补充,尤其对于复杂的双侧髂动脉股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导管持续小剂量灌注尿激酶治疗糖尿病足(DF)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12例DF患者,采取经导管血栓局部灌注尿激酶,首先20 min内脉冲式给予尿激酶25~50万U,然后保留导管,持续小剂量溶栓,3~6万U/h,24 min尿激酶用量75~100万U. 结果 11例溶栓成功,溶栓成功率为91.7%(11/12),1例肾动脉开口部以下腹主动脉闭塞患者,溶栓过程中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溶栓时间为24~240 h,尿激酶总量为100~1000万U.11例中,闭塞血管完全开通(残存狭窄率<30%)5例,部分性开通(残存狭窄率>30%)6例,溶栓过程中出现下肢疼痛5例,穿刺点渗血3例,牙龈出血1例.溶栓成功后,对残存狭窄率>30%的6 例患者,3例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 治疗,3例行PTA及腔内支架治疗.11例术后1个月内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2个月内溃疡全部愈合,2例行坏疽足趾截肢术. 结论 持续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DF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HGF)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进行鉴定。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IRES和hrGFP,拼接成IRES-hrGFP,并克隆到pLenti6.3载体;进一步采用PCR技术扩增hHGF,并克隆到plenti6.3-IRES-hrGFP载体,然后BamHI/AscI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构建的plenti6.3-hHGF-IRES-hrGFP重组载体。脂质体法转染293T细胞,24h、48h、72h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和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HGF蛋白表达情况。最后利用ViraPowerTM慢病毒表达系统,将表达质粒与包装混合物(PackagingMix)共转染293T细胞产生包装病毒颗粒,以293T细胞hrGFP表达水平(荧光显微镜下对hrGFP表达阳性细胞进行计数)测定病毒滴度。结果 IRES,hrGFP和hHGF基因片段重组到plenti6.3载体,电泳结果和双酶切鉴定均能得到与理论大小相符的片段,测序结果与Genebank序列完全一致。质粒转染293T细胞后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量和上清中HGF蛋白含量随时间增长而增多,72h最高。24h、48h、72h后HGF蛋白含量分别为(477±19),(1424±78),(4274±128)μg/L。测得病毒的滴度为1.9×108TU/mL。结论携带hHG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在293T细胞中正确表达,并获得较高的病毒滴度,为其体内外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近端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形成机制,并与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多层螺旋CT在诊断近端APS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168例HCC患者分别进行了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检查,间隔时间为3~15d。其中,巨块型37例,结节型102例,弥漫型29例。以DSA诊断近端APS为标准,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近端APS的能力及近端APS的CT表现特征。近端APS的诊断不包括肝段或亚段的外周APS。结果 168例HCC患者,42例(25.0%)DSA证实为合并近端APS,此42例均在CT增强动脉期发现与近端APS相关的阳性征象;另外,CT还发现6例假阳性患者,其中2例门静脉显影密度低于主动脉增强密度。CT诊断近端AP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95.2%、96.4%、87.5%和100.0%.42例近端APS患者中,CT与DSA显示APS范围(门静脉主干、左右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胃冠状静脉显影)相符的患者有35例(83.3%),对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显影的符合率达90.5%。CT上近端APS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支提早显影,其门静脉显影密度接近于主动脉增强密度,有38例。间接征象表现为肝动脉期肿瘤所在肝叶的非癌变肝实质提早强化,有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诊断近端APS的准确性可与DSA相比。经血管路径为HCC形成近端APS的主要发生机制。螺旋CT近端APS的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肢体低流量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附1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经皮穿刺硬化治疗先天性肢体低流量血管畸形(LFVM)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 15例肢体LFVM,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18岁。初诊10例,手术后复发5例。表浅型8例,较深型7例;无血供型10例,少血供型5例;蜂窝型9例,静脉型6例。均行经皮穿刺硬化术,硬化剂为无水乙醇和/或平阳霉素,对血供丰富者结合动脉栓塞。结果 经6个月~3年随访观察,8例1个疗程治愈,一次性治愈率53.3%;4例、2例和1例分别经2、3、4个疗程治愈,总治愈率达100%。病灶平均消退时间为3个月。结论 经皮穿刺硬化术是先天性肢体LFVM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副反应。方法 对26例符合筛选条件的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在数字减影技术指导下,采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观察术后症状缓解情况、子宫及肌瘤缩小程度和副反应。结果 26例行栓塞治疗患者,除1例巨大肌瘤者碘油充填不满意,术后1周行子宫切除术外,25例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3个月和6个月子宫体积平均缩小45.0%和60.7%,肌瘤平均缩小65.6%和81.1%。主要副反应为下腹疼痛,一般较轻微。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疗效显著且副作用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