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医药卫生   15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5-二甲基-2,5-己二醇经氯代后与苯进行Friedel-Crafts反应制得1,2,3,4-四氢-1,1,4,4-四甲基萘,再经硝化、还原、与4-氯甲酰基苯甲酸甲酯缩合、水解制得他米巴罗汀,总收率约20%.  相似文献   
2.
口服氟尿嘧啶类抗癌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道肿癌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有很高的发病率,尤其是结肠癌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增高的趋势。5-氟尿嘧啶一直是临床治疗消化道肿瘤的道选药物,但由于5-氟尿嘧啶在体内的滞留时间短,不适于口服给药,临床常经静脉给药,导致一系列严重毒副反应。本文分析了其在体内的代谢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产生毒副作用的原因,介绍了近年来为提高疗效、降低毒性而设计和研制的一系列口服氟尿嘧啶类前药和复方制药,为制药工业新产品选题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报道了~3H-抗瘤酮A10经1次灌胃及静脉注射后在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给出了有关动力学参数,如t1/2β 16.5±3.5h,Vd61.42ml,β0.0435±0.0090h~(-1),α为0.1953±0.0745h~(-1);建立了数学模型;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双室模型。抗瘤酮A10在体内分布以肝、肾、胃、生殖器、膀胱最高;在脂肪、肠、肌肉和脑中亦有较高浓度。  相似文献   
5.
6.
非甾体抗炎新药联苯乙酸的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抗瘤酮A10的酸酐交换法合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抗瘤酮A_(10)(1)的合成,作者曾作过报道[本刊1988,19:198]。由于国内的L-谷酰胺(L-谷氨酸-5-酰胺)价格昂贵,来源困难,不适于生产。我们对合成工艺作了进一步改进,用价格便宜、来源方便的谷氨酸单钠盐(味精)代替L-谷酰胺,经缩合,酸酐交换和氨解三步反应合成了抗瘤酮A_(10),总收率12.3%。最后氨解一步,收率尚不满意。路线如下: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不同辅料以A10胶囊溶出度的影响。A10胶囊中加入蔗糖、乳糖、淀粉等对A10的溶出无显著影响;加入0.1%吐温-80,在人工胃液中2h累积溶出百分量为不加吐温-80胶囊的2倍,在人工肠液中2h累积溶出百分量为不加吐温-80胶囊的3倍。采用3H-抗瘤酮A10测定了A10胶囊的生物利用度。加入0.1%吐温-80的胶囊其生物利用度提高了44.5%。  相似文献   
9.
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LCSC 具有自我更新和肿瘤起始能力,并且处于静息期、慢生长阶段或低分化状态,与肝癌耐药、复发、转移等关系密切。为研究 LCSC 的生长特点,可以通过特异性标志物分选法鉴别分选 LCSC。早期研究表明,细胞表面抗原分子 CD133、细胞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CD90、CD44、CD24)、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等均可作为 LCSC 的特异性标志物。近年发现肝癌中表达氨肽酶 N (aminopeptidase N,APN,CD13)的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认为 CD13可作为 LCSC 的特异性标志物。本文将介绍 CD13的结构和主要功能、LCSC 的来源和鉴别、CD13+细胞在肝癌中的作用以及联合用药治疗肝癌等。  相似文献   
10.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是一种阻止肿瘤细胞嘧啶类核苷酸形成的抗代谢药物,其抗肿瘤作用疗效确切并一直作为治疗胃癌、直肠癌、乳腺癌等的首选药物。但5-氟尿嘧啶的半衰期短、选择性较差、骨髓抑制和胃肠道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多年来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探索研究疗效高、毒副作用低的氟尿嘧啶类衍生物,特别是其1位和3位氮原子上取代的氟尿嘧啶衍生物的研究。本文对5-FU的代谢过程以及目前国内外N1,N3氟尿嘧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评论,以期为5-FU进一步的结构修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