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5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例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的临床病例并对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冠脉畸形,这种畸形可分为良性或恶性,主要根据异常左冠状动脉与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关系.对于可能引起猝死或严重心肌缺血患者,应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患者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其中1例左主干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1例走行于主动脉前方,这2例未进行预防性外科手术,目前预后良好.结论: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是罕见的冠脉畸形,应注意鉴别是良性或是恶性,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结构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52名临床怀疑或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男性119名,女性33名)分为冠心病组(117人)和正常对照组(35人),用高分辨率超声心动仪检测所有患者的双侧颈动脉(CCA)内径、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及其数量,计算几何形状改变(R/IMT)。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内径、IMT、颈动脉半径和IMT的比值(R/IMT)均和年龄增长显著相关。冠心病患者的CCA斑块发生率、斑块数和IM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0、0.001和0.007),R/IM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斑块对诊断冠心病敏感性为74.1%,特异性为71.4%,OR=7.167;CCA斑块发生率和斑块数在多支冠脉病变者显著高于单支病变者(P=0.000及P=0.004),CCA斑块发生率(r=0.098,P=0.050)和mD(r=0.258,P=0.003)和冠脉Censimi积分显著相关。结论 颈动脉结构改变与年龄增长显著相关。CCA斑块、IMT对预田冠心病危险性有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莪术油注射液对慢性低氧大鼠学习与记忆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慢性低氧组、慢性低氧+低、中和高浓度的莪术油组,持续饲养28 d。实验结束次日,测试大鼠学习和记忆成绩的变化;测定血清和海马组织MDA和SOD的浓度;测定海马组织Ca2+浓度;观察磷酸化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p-CaMKII)在海马组织染色和表达情况;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慢性低氧组发现隐蔽平台的潜伏期延长;MDA含量明显增高,SOD活力明显降低;[Ca2+]i明显增高;p-CaMKII染色较弱和表达量明显降低。中、高浓度莪术油组发现隐蔽平台的潜伏期缩短(P<0.05);莪术油各组MDA含量均显著降低;中、高浓度莪术油组血清SOD活力显著增加;莪术油各组[Ca2+]i明显降低;中、高浓度莪术油组p-CaMKII免疫组化染色较强,表达量也明显增加(P<0.05,P<0.01)。慢性低氧组突触界限不清楚,树突棘和轴突均见水肿,突触囊泡及突触后致密物质消失;随着莪术油浓度的增加,突触和线粒体水肿逐渐减轻,突触后致密物质逐渐增多。结论:莪术油能够通过清除和对抗自由基的产生,增加突触后致密物质的表达来改善低氧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此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4.
病例1,患者男,55岁。因突发心前区疼痛6小时不缓解到我院急诊室,心电图胸前V1-2导联呈QS波,V3-5导联呈rS波,V1-5导联ST段明显抬高0.2~0.6mV。II、III、aVF导联呈qR波伴ST段抬高0.1mV。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穿刺右股动脉,插入6F动脉鞘管,先用6FJL4.0造影导管行左冠脉造影,结果示前降支近段次全闭塞。在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中前降支近中段完全闭塞,回旋支远端粗大(图1)。用6FJR4.0造影导管在行右冠状动脉造影时未能找到右冠开口及右冠状动脉,然后仔细观察左冠状动脉,发现回旋支远端粗大并…  相似文献   
5.
洋地黄中毒与洋地黄用量不足的临床症状相似,准确诊断及时处理非常重要,然而部分病人心电图表现不典型,给诊断带来困难。近年来发展的血浆地高辛放射免疫测定,准确快速,为临床诊断洋地黄中毒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一例洋地黄中毒患者,其心电图无任何洋地黄效应的表现,地高辛血浆浓度达中毒标准,经及时处理,挽救了患者生命,特报道如下。患者男性,84岁,因纳差伴恶心呕吐两天于2003年9月13日入院。两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上腹部不适,进食后即有呕吐为胃内容物,无腹痛、腹泻、呕血、黑便、心悸乏力、头晕等。既往有高血…  相似文献   
6.
笔者自2000年4月至2002年4月,以中药调理脾胃升降为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2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和利培酮组各31例,疗程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6,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及8周后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PANSS评分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立哌唑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利培酮组(P<0.05)。阿立哌唑组GQOLI-74总分、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维度在治疗8周后有显著性差异(t=3.36,2.63,2.53;P<0.05或0.01<),利培酮组在治疗8周后(t=1.27,1.25,1.67;P<0.05或<0.01),阿立哌唑组评分较利培酮组升高显著(P<0.01)。结论阿立哌唑较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相仿,但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更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SCI)后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 Caspase -3及 mRNA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补阳还五汤抑制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 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CI 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和阳性药物对照(MP)组,每组10只。各组分别于建立 SCI 模型后1、7、14、21、28 d 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 BBB 功能评分,观察大鼠 SCI 模型建立及恢复情况,并于第28天处死各组大鼠,采用 real -time PCR 法检测脊髓组织 Caspase -3 mRNA 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 法检测脊髓组织 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麻醉清醒后,SCI 模型组大鼠损伤平面以下完全瘫痪。 BBB 评分结果显示:术后第1~28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CI 模型组 BBB 评分明显降低(P <0.05);术后第7~28天,与 SCI 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和 MP 组大鼠 BBB 评分明显增高(P <0.05);补阳还五汤组和 MP 组大鼠 BBB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eal -time PCR 和 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CI 模型组 Caspase -3蛋白及 mRNA 表达明显升高(P <0.05);与 SCI 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和 MP 组大鼠脊髓组织 Caspase -3蛋白及 mRNA 表达明显降低(P <0.05)。补阳还五汤组和 MP 组大鼠脊髓 Caspase -3蛋白及 mRNA 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可改善 SCI 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通过下调 Caspase -3的表达,从而抑制 SCI 大鼠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对脊髓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 and stable angina pectoris (SAP)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Methods OCT was performed in 47 patients (23 UAP and 24 SAP) undergo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Lipid-rich plaque (defined by ≥ 2 quandrants of the cross-section area), thin cap fibroatheroma (TCFA), thickness of fibrous cap, plaque rupture, calcification and thrombus visualized by O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UAP and SAP patients. Results OCT imaging was successfully in 44 out of 47 patients (22 UAP, 22 SAP). Proportion of lipid-rich plaques was similar between UAP and SAP groups [91% (20/22) vs, 73% (16/22),P =0. 741]. The minimum thickness of fibrous cap in the UAP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thinner than that in SAP group [(69.5±34.7) μm vs. (141.1±68.5) μm, P = 0.000] and the rate of fibrous cap erosion in the UAP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AP group [59% (13/22) vs. 9% (2/22), P=0.000]. Percents of TCFA [73% (16/22) vs. 14% (3/22) ,P = 0.000] and plaque rupture [50% (11/22) vs.9% (2/22) , P = 0.003]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UAP group compared those in SAP group. Incidence of thrombus and calcification were similar between two groups. Conclusions OCT imaging can clearly define plaque characterizat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UAP patients have thinner fibrous cap, higher incidences of fibrous cap erosion, plaque rupture and TCFA compared patients with S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