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4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动态观察实验性脑出血血肿周围血脑屏障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建立稳定的脑出血大鼠模型,观察脑出血后不同时间血肿周围血脑屏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脑出血后24h,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出现肿胀;48h,内皮细胞高度肿胀,胞质突向管腔,紧密连接消失;d7血管内皮细胞胞膜、核膜溶解.核固缩.紧密连接开放、管周高度水肿,可见红细胞阻塞毛细血管。【结论】采取措施预防脑出血血肿周围血脑屏障的损伤,是脑出血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回顾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发病阶段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并分析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29岁,汉族。首次发病以视物模糊、视野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部MRI显示右侧顶枕叶皮质下斑片状T1WI稍低信号、T2WI和FLAIR成像高信号,无明显占位效应,增强扫描病灶呈点状强化;激素冲击治疗后病灶逐渐消失。再次发病以头痛、呕吐和左侧肢体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部MRI显示右侧额顶叶大片状T1WI低信号、T2WI和FLAIR成像高信号,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病灶呈实性强化。于手术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组织学形态观察,肿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较丰富,胞核大小形态不一,核分裂象易见,片状坏死,间质小血管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胞膜CD20、胞核配对盒基因5和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呈阳性,少数肿瘤细胞胞膜CD10和CD30、胞核周期蛋白D1呈阳性,CD3、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呈阴性,Ki-67抗原标记指数为80%。EBER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m RNA呈阴性。肿瘤组织呈明显噬血管特性,围绕并侵犯血管壁,最终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呈实性占位性或浸润性病变,是肿瘤发病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与肿瘤嗜血管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可行性.方法 临床确诊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首先采用常规疗法,即常规鞘内注射及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氟康唑及口服5-氟胞嘧啶治疗,2周后行腰大池置管给予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替代常规鞘内注射,第1个疗程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维持量为3mg/d,第2个疗程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维持量为8 mg/d,每个疗程为1个月.结果 常规疗法疗效欠佳,患者耐受性差.改用腰大池置管给予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替代常规鞘内注射完成第1个疗程停药后复发.完成第二个疗程后治愈.结论 AMB椎管内持续给药疗效明显好于常规腰椎穿刺鞘内给药.AMB椎管内持续给药维持剂量8mg/d对成人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顶部人路预置管二次注射自体动脉血建立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12对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预置管组(12只)和对照组(12只).预置管组大鼠在立体定向仪辅助下经顶部入路穿刺尾状核中心并置管,24 h后取股动脉血50μl,分2次缓慢注入尾状核(10 μl/min);对照组大鼠在立体定向仪辅助下置管后立即分2次注射自体动脉血50μl.测量两组大鼠血肿形态和体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大鼠左侧尾状核均可见血肿形成,预置管组血肿形态较规则,呈圆形,占位效应较明显.预置管组平均血肿体积为(25.1±0.5)μl,显著大于对照组的(24.2±0.7)μl(P<0.05),血肿量离散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0%对2.9%,P<0.05).结论 预置管二次注射自体动脉血可建立较为稳定的大鼠脑出血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内的环状出血现象及其病理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SD大鼠11只,随机分为模型组(5只),墨汁灌注组(4只),假手术对照组(2只)。动物模型采用大鼠尾状核自体动脉血注射制作脑出血模型,术后6 h灌注并浸泡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墨汁灌注组大鼠灌注固定后用印度墨汁右旋糖酐溶液灌注。结果模型组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内小血管周围环状出血灶均广泛存在。出血灶位于血管周围间隙内,围绕在小血管周围呈环状分布。环状出血灶内的血液来自于原发血肿。结论环状出血在血肿周围组织内广泛存在,是原发血肿内的血液沿血管周围间隙向外围扩展所致。  相似文献   
7.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Binswanger's Disease,BD)是一种由于脑动脉硬化所致的以皮层下脑白质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痴呆、假性球麻痹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1]。由 Binswanger于 1894年首次报告。以往只能通过神经病理学诊断,近年来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为本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对本科近 4年来收治的 26例 BD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旨在为本病的临床诊断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 26例患者,男 19例,女 7例;年龄 52~ 79岁,平均 66.58岁。均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 19例曾有反复急性发作。其中 1…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ICH)患者血肿周围血-脑屏障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8例高血压ICH患者不同病程血肿周围脑组织GLUT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CH组发病12 h GLUT1表达开始增强,24 h、48 h表达最强(均P<0.01);72 h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ICH早期血肿周围GLUT1表达增多,有助于恢复脑的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9.
局灶性脑梗塞大鼠脑组织β-内啡肽含量的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对大陆中动脉闭塞导致的局灶性脑梗塞及假手术对照大鼠肪组织内β-EP样免疫反应物质(IR-β-EP)含量进行了定量比位研究。取体重180—200g的健康雄住SD大鼠10对,每对随机编入梗塞组及假...  相似文献   
10.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一组临床少见的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神经影像学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可逆的对称性大脑后部白质病变。本文报道了1例车祸复合伤并低钠血症所致RPLS患者,并进行了文献复习,提示低钠血症是导致RPLS的少见原因。临床上遇到各种原因导致的低钠血症患者时应警惕RPLS的发生,而RPLS通常是可逆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对防止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