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2篇
医药卫生   6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US-FNA)诊断消化道周围占位性病变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5月行EUS-FNA的1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病灶部位、大小、性状,穿刺次数、穿刺时抽吸负压、穿刺针型号、医师操作经验等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EUS-FNA诊断消化道周围恶性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8.3%(83/106)、100.0%(65/65)、86.5%(148/17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EUS-FNA诊断恶性占位性病变穿刺阳性率的影响因素有病灶部位、性状、大小。多因素logistic分析示,病灶大小(OR=1.029,95%CI:1.011~1.047,P=0.001)、病灶性状(实性及囊实性/囊性,OR=5.098,95%CI:1.324~19.633,P=0.018)是EUS-FNA诊断恶性占位性病变穿刺阳性率的独立影响因素。171例患者中,术后2例出现发热,1例出现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率为1.75%(3/171),经保守对症处理后均好转。 结论 EUS-FNA是一项安全有效、敏感度和准确率高的细胞组织病理诊断手段,在鉴别消化道周围良恶性占位性病变中起重要作用。EUS-FNA诊断恶性占位性病变穿刺阳性率与病灶大小呈正相关,诊断实性恶性占位性病变的穿刺阳性率显著高于囊性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研究12种常见人肝细胞株所具有的合成、代谢、解毒等肝脏的功能,了解它们作为人工肝生物材料的价值、不足与缺陷。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各肝细胞株肝脏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细胞免疫荧光检测部分相关功能蛋白的表达,以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细胞培养上清中白蛋白和尿素氮的含量,并与新鲜分离的原代正常成人肝细胞相关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肝脏功能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在不同肝细胞株中差异较大,HepG2、C3A和Hep3B2.1-7肝细胞特异性功能相对较好,尤其是合成功能。细胞免疫荧光证实了部分相关基因的蛋白水平表达,培养上清中白蛋白和尿素氮的含量与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基本相符。结论现有肝细胞株虽然具有正常肝细胞的一些特异性功能,但其活性水平均较低,需要进一步开展高活性的肿瘤来源人工肝专用肝细胞株的构建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门冬氨酸-鸟氨酸颗粒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用多中心开放性多剂量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分别用门冬氨酸-鸟氨酸颗粒剂高剂量(6g,2次/d,口服)和低剂量(3 g,2次/d,口服)治疗12周,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对不同资料采用pearson x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试验共有87例患者入选,高剂量组42例,低剂量组45例;共脱落15例,高剂量组4例,低剂量组11例;实际完成病例数72例,高剂量组38例,低剂量组34例.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脾CT比值分别为0.89±0.19及0.80±0.15,与治疗前相比,S值分别为329及246;P值均< 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Z=-2.1042,P< 0.05);高剂量组总有效率为52.63%,低剂量组总有效率为38.23%.与治疗前相比,ALT水平均显著降低,高、低剂量组治疗6周S值分别为324.5、223.0,P值均<0.0001;治疗12周S值分别为370.5、297.5,P值均<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12周后高剂量组ALT水平的降低较低剂量组更明显.高剂量组降ALT的总有效率为78.95%,高于低剂量组的52.94%.高、低剂量组6周和12周治疗后AST、y-谷氨酰转移酶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的甘油三酯水平也较治疗前降低.共报道4例(4.6%)不良反应,其中低剂量组2例(4.4%),高剂量组2例(4.8%),均为胃肠道反应.结论 门冬氨酸-鸟氨酸颗粒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海尔曼螺杆菌(Helicobacter heilmannii,Hh)是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外,人胃内发现的第二种致病菌。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虽然海尔曼螺杆菌的发病率与幽门螺杆菌相比而言较低,但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1],其出现与胃多种疾病相关:包括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淋巴瘤。由于该菌体外培养困难,动物模型的建立对进一步探讨病菌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发病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小鼠个体差异小、容易饲养、费用低、遗传背景明确等优点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动物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乘积(NMP)联合血肌酐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维吾尔族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分非重症急性胰腺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两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评估NMP联合血肌酐与住ICU、住院死亡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下面积比较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MP联合血肌酐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能力.结果 入院24 h内NMP、血肌酐水平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均高于非重症急性胰腺炎组(P<0.001);NMP联合血肌酐与住ICU、住院死亡均呈正相关(r=0.489,P<0.001;r=0.383,P<0.001);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Ⅱ与NMP联合血肌酐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8,P=0.704),且均优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Z=3.10,P=0.002;Z=2.43,P=0.016).结论 NMP联合血肌酐可作为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一种简单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病例 张×,男性,73岁,因"反复解烂便伴进行性消瘦9个月余"入院.患者自诉2007年10月开始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解黄色烂便,每天3~4次,有时有黏液便,伴纳差、下腹部隐痛、肛门坠胀感,便后腹部隐痛可缓解,并出现体重进行性下降.近9个月来体重减轻约25 kg.曾在当地医院行胃镜和肠镜检查发现全胃肠道黏膜弥漫性息肉样病变,性质不明.予营养、补液、纠正低蛋白血症等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转入我院.患者既往体健,发病以来无明显发热,无家族性息肉病等家族病史.入院体查,体形消瘦,营养欠佳,无明显贫血貌,头发、腋毛、阴毛稀疏,四肢指(趾)甲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以双下肢趾甲尤为明显,部分已脱落.心、肺和腹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血常规示HGB 137 g/L,血清白蛋白28.9 g/L,肝肾功能正常,大便OB阴性,肿瘤标志物CEA及CA199正常.  相似文献   
7.
病例患者,女性,47岁.因反复右上腹胀痛、纳差近1年,加重10天就诊.患者诉于2008年11月份开始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以右上腹为主,呈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无伴恶心、呕吐,无腹泻,无发热、畏寒,但伴有纳差,全身乏力,且症状逐渐加重,于当地医院住院,查腹部CT示"肝内外胆管系统及胰管扩张".行ERCP+EST+ENBP术治疗,术后症状缓解出院,患者出院后一般情况良好.10余天前,患者再次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以进食后明显,性质同前,同时伴有发热、畏寒,体温最高达39℃,纳差、乏力明显,在当地医院消炎、对症等治疗,未见好转,今天来我院就诊而收入院.自起病以来,患者无胸痛、胸闷,无咳嗽,无排黑便,小便利,体重下降5 kg余.  相似文献   
8.
病例男性,60岁.因反复大便带血10余年,再发伴黏液便5个月.患者缘于1999年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大便带血,大便1~4次/日,成形,无里急后重,当时无黏液便,无腹痛、腹胀,无畏冷、发热.当时多次于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好转但反复,间中仍有大便带血.2009年患者曾于其他医院就诊,诊断"痔疮、肛瘘",予手术治疗.但治疗后仍反复大便带血,遂于半年后转治于其他医院,再次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予美沙拉嗪(1.5 g早晚各1次,1 g中午1次)治疗,并辅以强的松40 mg,1~4次/日治疗,患者在该院开始治疗后出现阵发性下腹隐痛,虽有大便次数减少,但仍有血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ADM1表达下调与大肠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RT—PCR检测正常大肠组织、大肠腺瘤和大肠腺癌的CADM1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大肠组织、大肠腺瘤和大肠腺癌的CADMI蛋白表达。结果大肠腺瘤中CADM1表达无缺失或明显减少(P〉0.05);部分大肠腺癌组织中CADM1表达下调,且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比无淋巴结转移者更常见(P〈0.05),Dukes’C期和Dukes’D期患者比Dukes’A期和Dukes’B期患者更常见(P〈0.05)。结论CADM1表达下调在大肠腺癌中常见,特别是在进展期大肠腺癌,因此,CADM1在大肠腺癌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病例王××,女性,57岁.因反复腹痛半年余,腹泻,伴黑便3个月余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当地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予以"胃药"治疗,具体不详,效果尚可.3个月前,再次因腹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诊断"胆结石、慢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术后腹痛症状好转.近1个月来,腹痛频繁,并出现腹泻,解稀糊状黑便,3~4次/d,不伴有里急后重,偶有便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