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20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原因及其防治。方法选择VSD患儿362例。男152例,女210例;年龄2-14(9.3±5.8)岁;体质量11.0-65.0(20.5±11.8)kg。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6例,并房间隔缺损(ASD)8例,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常规行介入手术治疗。结果患儿术前均经胸超声检测VSD为2.7-13.0 mm,平均6.5 mm;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为2.5-14.0 mm,平均6.2 mm;345/362例(96.2%)封堵成功。所选封堵器为4.0-16.0 mm,平均8.6mm。发生心脏并发症33例,血管并发症13例,其他并发症4例,包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交界区性心律4例,室性期前收缩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残余分流各3例,基底核区脑梗死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股动静脉瘘各5例,股动脉血栓3例,溶血、血尿1例,交换导丝断裂、猪尾导管断裂各1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VSD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相对安全、近期临床疗效好,但应进一步加强心律失常、血栓等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对早期胃食管癌内镜可切除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观察经EUS检查后,并在之后2周内通过内镜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胃食管癌共65例,比较EUS和病理检查对病变浸润深度的判断.结果超声内镜诊断早期癌浸润深度的总准确性达93.8%(61/65),对病变内镜可切除性的评估总准确率为89.2%.结论超声内镜可较准确地评估早期胃食管癌的内镜可切除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联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Medlme/Pubmed及OVID全文数据库,检索截止至2013年11月,结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诊治的1例患者,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15篇文献进入本系统综述,共纳入26例诊断明确的病例.系统评价结果显示(1)该病好发于69岁左右男性,临床表现以腰背痛、腹痛及肾盂积水为主;(2)血清IgG4升高多见;CT或MRI提示腹膜后肿块;(3)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软组织纤维化和IgG4+浆细胞聚集;(4)目前无标准化方案,糖皮质激素仍是治疗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的首选方案.结论 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是一新的疾病亚型,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表浅食管鳞癌黏膜下深部浸润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分系统,并初步评价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05—2017年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267例外科术后病理证实为黏膜下深部浸润(距黏膜肌层≥200 μm)的表浅食管鳞癌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选取P<0.1的自变量建立危险因素评分系统并对自变量赋分,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的临界值对267例病例进行风险分组,淋巴结转移率行多组间对比分析。 结果 267例表浅食管鳞癌黏膜下深部浸润者中,71例(26.59%)术后病理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为中度或低度(P=0.015,OR=2.802,95%CI:1.225~6.409)、血管侵犯(P=0.043,OR=3.450,95%CI:1.040~11.445)、淋巴管侵犯(P<0.001,OR=36.985,95%CI:13.699~99.856)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黏膜肌层增生异常不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81,OR=2.005,95%CI:0.918~4.380),但P<0.1。根据上述4个因素建立评分系统,黏膜肌层增生异常赋1分、分化程度为中度或低度赋1分、血管侵犯赋2分、淋巴管侵犯赋5分,ROC曲线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点为评分>2分,将267例病例分为低危组(评分0~1分,n=143)、中危组(评分2~5分,n=79)和高危组(评分6~9分,n=45),3组间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12,P<0.001),且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3组淋巴结转移率具有线性上升趋势(χ2=109.298,P<0.001)。 结论 中度和低度分化、血管侵犯、淋巴管侵犯为表浅食管鳞癌黏膜下深部浸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3个因素结合黏膜肌层增生异常构建的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系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个体化指导临床决策,对术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fitonei,PMP)是一种以黏液外分泌性细胞在腹膜或网膜种植而导致腹腔内大量胶冻状黏液腹水为特征的疾病。该病临床罕见,女性为多,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腹腔穿刺出胶冻样液体应考虑该病。我们最近发现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胰腺分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就诊的8例胰腺分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胰腺分裂患者共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28例次,均置入胰管支架,其中7例同时行副乳头括约肌切开术,6例行内镜下扩张术,1例行胰管取石术。术后出现1例次轻度胰腺炎。随访2~47个月,1例死于胰腺癌,3例已拔出支架,3例定期复查,1例失访。患者术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频率及腹痛程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内镜下治疗胰腺分裂安全有效,可减少胰腺炎发作频率,减轻术后腹痛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比较,评价ESD治疗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8例经ESD治疗和51例经EMR治疗的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复发率等.结果 ESD整块切除率为92.9% (26/28),治愈切除率为78.6%(22/28)均优于EMR组的45.1%(23/51)和43.1%(22/5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原位复发率ESD组为3.6%(1/28),明显低于EMR组的19.6%( 10/51) (P <0.05).术后延迟出血、穿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ESD组与EM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ESD为(64.3±27.1)min,明显长于EMR( 27.6±14.1)min(P <0.05).结论 ESD和EMR相比,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对早期胃食管癌内镜可切除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观察经EUS检查后,并在之后2周内通过内镜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胃食管癌共65例,比较EUS和病理检查对病变浸润深度的判断.结果超声内镜诊断早期癌浸润深度的总准确性达93.8%(61/65),对病变内镜可切除性的评估总准确率为89.2%.结论超声内镜可较准确地评估早期胃食管癌的内镜可切除性.  相似文献   
10.
李丽  李伟  吕瑛  陈越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7):956-958,961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地奥司明治疗内痔湿热下注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4例内痔湿热下注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2例。A组采用针刺联合地奥司明进行治疗,B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临床症状积分、生活质量(QOL)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B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便血、肛门坠痛、脱垂及大小便异常等临床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各项评分均低于B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各项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各项评分均高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与B组的11.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地奥司明治疗内痔湿热下注证效果显著,可快速缓解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