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5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基于CT建立早期退变腰椎活动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CT建立了脊柱L4-5活动节段早期退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方法:选择1名39岁慢性下腰部疼痛的中国女性志愿者作为模拟对象,对其脊柱L4-5节段进行层厚0.75 mm的连续扫描,共获得CT断层图像138幅,获取用于建立三维模型的相关数据.将CT扫描的腰椎图像结合人体解剖学数据通过mimics 10.0软件建模形成L4-5运动节段的三维模型后,结合CAD软件CATIA对该活动节段进行数据优化,并形成实体模型.将模型数据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Patran转换成有限元模型.模拟中立位该节段的受力环境,将4个100N力以结点负荷形式分别施加于L4椎体旋转轴等距离的内前外后部椎体结点,以观察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建立了腰椎早期退变的L4-5节段的有限元模型,模型总节点数为27 130个,单元数113 834,其中包括Solid单元113 153个,Area 161个,Link单元520个,力学测试显示负荷在椎间盘分布不均,薄弱的纤维环后部受力增加.结论:通过CT断层扫描、图像数字化处理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法,可以以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方法建立腰椎早期退变活动节段的高精度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脊柱生物力学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红外线透视导航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 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红外线透视导航下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28例(41个椎体),骨折部位为T6~L4,其中胸椎16个椎体,腰椎25个椎体。将参考架固定于病椎棘突,C形臂X线机拍正侧位图像,对穿刺针进行记录获得透视图像上的虚拟影像。术后复查X线及CT检查了解骨折椎体复位情况、椎体的容量变化、骨水泥分布及外漏情况,CT容量分析法观测手术前后椎体的容积变化,观察手术前后疼痛强度评价的视觉类比评分的变化。结果41个椎体成功注射骨水泥。13个椎体行PVP;28个椎体行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 last,PKP),其中12例行球囊扩张成形,16例行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单椎体注射17例,2个椎体注射9例,3个椎体注射2例。26个椎体采用单侧椎弓根注射,15个椎体采用双侧椎弓根注射。无手术死亡,无神经根及脊髓受损情况无肺栓塞及心脑血管系统急性反应。PVP手术时间7.7~20.7 m in/椎体,(14.2±3.3)m in/椎体;PKP手术时间11.2~32.4 m in/椎体,(21.8±5.4)m in/椎体。X线照射剂量为5.4~19.6 dGy/椎体,(12.5±3.6)dGy/椎体。注射骨水泥2.2~6.8 m l/椎体,(4.6±1.2)m l/椎体。椎体体积由术前(21.4±4.6)cm3增至术后(25.8±5.4)cm3(t=5.623,P=0.000)。VAS由术前(7.6±1.2)分下降为术后48 h(2.9±0.7)分(t=12.946,P=0.000)。28例平均随访8个月(3~14个月),无严重并发症,无椎体塌陷。结论红外线透视导航PVP可行,可提高手术精确度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棘突-棘突间固定可分担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并保留生理活动,但其具体的生物力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测量棘突间不同的撑开程度情况下节段关节突关节负荷分担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无病变无破坏腰椎标本(L2~5),将各标本棘突间高度锉至12mm,在L3~4棘突间分别植入支撑高度为10,12,14,16,18,20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采用ZWICK-Z010/BIXI电子万能实验机施加700N?m模拟腰椎前屈、中立、后伸运动负荷。结果与结论:支撑高度为10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对植入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分布无显著影响;支撑高度为12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在过伸时可分担关节突关节压力;支撑高度为14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显著降低关节突关节负荷;而支撑高度为16~20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使关节突关节负荷基本消除。说明支撑高度等于或略大于中立位棘突间高度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合理分担关节突关节的负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前路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profile intervertebral fusion system,Zero-P)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conventional cage-plate intervertebral fusion system,CCP)应用于颈椎病多节段(≥2个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因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多节段减压融合术的4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Zero-P组21例,CCP组21例。分别记录两组手术一般状况及围术期参数,颈部手术前后VAS、JOA评分及吞咽困难发生率。测量患者在术后1周、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椎前软组织厚度。同时测量融合节段脊柱功能单位Cobb角,观察颈椎整体曲度的改变情况。于术后1周,1、3、12个月追踪临床疗效并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评价内固定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手术节段、平均随访时间及住院日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Zero-P组分别为(4.37±0.72)cm、(50.9±7.98)ml、(84.4±8.18)min、(76.2±10.13)ml,CCP组分别为(6.50±0.71)cm、(108.6±9.25)ml、(118.6±8.55)min、(130.1±9.4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JOA改善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生理曲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及末次随访椎前软组织厚度Zero-P组分别为(11.6±1.9)、(9.8±1.4)、(9.5±1.6)mm,CCP组分别为(12.5±2.6)、(11.1±2.4)、(11.0±1.9)mm,两组间各随访时间点椎前软组织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Zero-P组无一例诉吞咽困难,CCP组有3例发生吞咽困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病多节段减压融合中,不论是传统CCP系统还是新型的Zero-P系统均为有效治疗手段,但Zero-P系统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操作方便的优点,且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恢复佳,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的可能性更低。  相似文献   
6.
背景:棘突-棘突间固定可分担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并保留生理活动,但其具体的生物力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测量棘突间不同的撑开程度情况下节段关节突关节负荷分担及应力分布情况。 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无病变无破坏腰椎标本(L2~5),将各标本棘突间高度锉至12 mm,在L3~4棘突间分别植入支撑高度为10,12,14,16,18,20 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采用ZWICK-Z010/BIXI电子万能实验机施加700 N•m模拟腰椎前屈、中立、后伸运动负荷。 结果与结论:支撑高度为10 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对植入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分布无显著影响;支撑高度为12 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在过伸时可分担关节突关节压力;支撑高度为14 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显著降低关节突关节负荷;而支撑高度为16~20 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使关节突关节负荷基本消除。说明支撑高度等于或略大于中立位棘突间高度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合理分担关节突关节的负荷。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前路减压、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内固定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72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前路减压PCB内固定,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病人均顺利手术,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和消失,日本矫形外科学学会(JOA)评分提高;植骨均骨性融合,椎体高度和曲度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加强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前路减压PCB内固定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比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术(POIT)、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POLT)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ADIT)治疗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 结果 ,探讨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的治疗要点.方法 2005年11月至2008年1月回顾性分析69例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其中POIT组23例,POLT组25例,ADIT组21例.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后凸畸形矫正、椎管占位复位及神经损伤恢复程度. 结果 69例患者术后获20~25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POIT组、POLT组、ADIT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0±15)、(123±30)、(153±3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12±25)、(407±47)、(532±147)mL;术后出血引流量分别为(154±11)、(218±27)、(271±53)mL.术后1年POIT组伤椎前、后缘缘高度比值分别为85.2%±4.0%和96.4%±4.0%,均优于POL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OIT组和POLT组术后1年伤椎前、后缘高度值及Cobb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恢复优于POLT组和ADI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神经损伤恢复、纠正丢失程度,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在后纵韧带复合体完整情况下是POIT的适应证;POIT对该型骨折复位效果优于POLT及ADIT,且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其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皮椎体成形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红外线透视导航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红外线透视导航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22例(32椎),骨折部位为T6~L4,胸椎14椎,腰椎18椎。压缩程度为20%~90%,其中5例椎体压缩在75%以上。12椎行椎体成形术;20椎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其中12椎行球囊扩张成形,8椎行sky膨胀式椎体成形。行单椎体注射14例,两椎体注射6例,三椎体注射2例;18椎采用单侧椎弓根注射,14椎采用双侧椎弓根注射。术后行X线及CT检查了解骨折椎体复位情况、椎体容量变化、骨水泥分布及外漏情况,用CT容量分析法观测手术前后椎体的容积变化,观察手术前后疼痛强度评价的直觉模拟评分变化。结果成功对32椎注射骨水泥,无手术中死亡病例,无神经根及脊髓受压,无肺栓塞及心脑血管系统急性反应。每椎手术时间为(18.4±4.5)min,X线照射剂量为(12.2±3.4)dGy,注射骨水泥量为(4.4±2.5)ml,椎体体积由术前的(22.2±8.6)cm3增至术后的(24.8±6.9)cm3,容积变化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由术前的(8.3±1.6)分下降为术后48h的(2.2±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10(6~1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无椎体塌陷。结论采用导航系统引导行椎体成形术能明显提高手术精确度和安全性,减少放射线剂量,缩短手术时间,并扩大了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髋臼T形骨折内固定稳定性及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髋臼T形骨折为高能量损伤所致 ,类型复杂 ,并发伤多[1 5] 。解剖复位率不到 60 % ,术后再移位较常见。我们对全真髋臼T形骨折模型内固定稳定性进行了探讨。一、材料和方法1.髋臼T形骨折模型的建立 :选 13具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完整骨盆 (含 2 6个髋关节 ) ,包括双侧近 1/ 2股骨干。用特制的髋臼骨折模型制作加力器按髋周伸、屈、收、展肌群肌力比例分别加力 3 0~ 3 5N、2 5~ 3 0N、2 0~ 2 5N、5 0~ 5 5N。在RMT 15 0B岩石力学测试系统测定典型T形骨折预定骨折线处均有最大应变的股骨位置。保持此位置并按既定比例继续加力致总力达 3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