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3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血压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其多基因、多因素及异质性的特征,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也未收到令人完全满意的疗效。代谢组学以整体的视角对生物体的代谢网络变化进行研究,并将代谢物与生物过程关联起来,揭示机体变化。近年来,研究者们将代谢组学方法运用于高血压的研究,分别从发病机制、潜在生物标志物、生活方式干预的影响、降压药物起效机制等方面,以人或动物的血液、尿液或组织中代谢产物为研究对象,运用非靶向或靶向的思路开展研究。肠道菌群、氧化应激、脂肪酸、氨基酸等代谢通路成为新的关注点,由此发现的代谢物(组)有可能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进一步成为高血压早期诊断的依据以及治疗的靶点。此外,中医药无论在辨证或者治疗上都是一个整体复杂系统,代谢组学与之十分契合,中医药工作者也将该方法运用于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的生物学基础及降压中药作用机制的阐明。不同证型之间代谢物组有明显差异,中药治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恢复高血压带来的代谢物扰动,这很可能是中药降压的药理途径之一。近年来高血压代谢组学研究已取得诸多进展,但在数据分析与整合(不同研究之间、不同组学之间)及因果关系的探讨等方面仍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莪黄灌肠液对SW480细胞HIF-1α通路uPA、uPAR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莪黄灌肠液对SW480细胞侵袭与迁移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学分组的原则,将50只健康SD雄性大鼠分成随机5组并逐个编号,体重控制在(200±20)g。通过预实验得出的药物分组量分别灌胃给药:莪黄灌肠液(莪黄汤)每毫升药液中含生药2 g,莪黄灌肠液(莪黄汤)组由低、中、高(6.075 g/kg,12.15 g/kg,24.3 g/kg)剂量组(灌胃剂量2 ml)组成,空白组为生理盐水组(灌胃剂量2 ml,pH 7.2),阳性对照组由腹腔注射氟尿嘧啶0.025 g/(kg·d),调整注射剂量1 ml构成。标准化灌胃1周,无菌条件下提取各组含药血清。在体外使用含药血清体培养SW480细胞,划痕实验观察莪黄灌肠液含药血清在体外对SW480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肿瘤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blot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HIF-1α、uPA、uPAR蛋白表达。结果:预实验提示莪黄灌肠液对大鼠无明显副作用。SW480细胞具有明显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各组莪黄灌肠液含药血清能抑制SW480细胞的侵袭与迁移特性,其中莪黄灌肠液各组(24.3 g/kg,12.15 g/kg,6.075 g/kg)和氟尿嘧啶组较空白组均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迁移作用,且氟尿嘧啶组作用最强,中药24.3 g/kg组表现出的抑制侵袭作用较12.15 g/kg,6.075 g/kg组均强(P<0.05)。莪黄灌肠液含药血清作用于肿瘤细胞24 h后,其细胞内HIF-1α、uPA、uPAR蛋白含量均有明显的下降,HIF-1α、uPA、uPAR蛋白表现出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莪黄灌肠液”可能通过作用于HIF-1α通路抑制SW480细胞的侵袭与转移。  相似文献   
3.
4.
临床生化检验应重视分析后质量保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实验室比较重视分析前、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淡化了分析后的质量保证。据国内有关学者报道,分析后出现的问题占75.9%[1],因此,分析后的质量保证应引起临床实验室的高度重视。临床生化分析后质量控制一般包括数据结果的处理、检验结果的审核、检验报告单的发送、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估及信息反馈。1数据结果的处理近十年来使用的自动生化分析仪集自动化控制、光学、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临床生化分析技术、数据记录、计算、输出功能于一体,可实时传输分析结果到相应的计算机接收端口,随着实验室信息系统的改进,软件的升级,数据传递的正…  相似文献   
5.
贾勇  姜英  崔全才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3):185-185,i014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1岁。半年前发现右面颊部皮下软组织局部隆起,伴疼痛。查体:右颊部鼻外侧、颧弓内眶骨下软组织内可及一质软肿物,大小2.5 cm×2.5 cm,压痛明显,活动。CT示右颊部鼻窦区皮下脂肪内一软组织密度结节,均匀,边界清晰(图1)。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眶下神经周围一暗紫色肿物与周围组织有粘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膈下逐瘀汤对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饲料法制备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20只、模型组(B组)20只、膈下逐瘀汤组(C组)10只、阿司匹林组(D组)10只。B组、C组、D组给予高脂饲料(普通饲料基础上加10%猪油,2%胆固醇)持续喂养12周, A组20只给予基础饲料喂养。8周末开始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 C组、D组分别给予膈下逐瘀汤、肠溶阿司匹林灌胃。分别于造模第6、12周末测定大鼠肝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高脂饲料喂养6周, B组大鼠肝脂比A组显著升高(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比正常组升高;第12周末B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A组升高(P>0.01),肝脂升高更明显;12周末膈下C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肝脂比B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高脂饲料喂养6周能复制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随着脂肪肝病程进展,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升高趋势,膈下逐瘀汤对升高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体质指数(BM I)与血脂水平及脂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于2008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四川省成都地区40~79岁5 175名城乡居民进行身高、体重、血脂等测量,并问卷调查。结果成都地区中老年居民肥胖患病率为11.03%,其中男性为8.66%,女性为12.6%,超重率为35.07%,其中男性为35.7%,女性为34.7%;随着BM I的增加,中老年人群甘油三酯(TG)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中老年男性人群高TG血症患病率随BM I增加呈增高趋势;中老年女性人群高TG血症、高总胆固醇(TC)血症、低HDL-C血症患病率随BM I增加呈增高趋势。结论中老年人群TG及HDL-C水平、中老年男性高TG血症及女性高TG血症、高TC血症、低HDL-C血症患病率与BM I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殷伟  田学森  贾勇 《职业与健康》2011,27(4):373-375
目的了解河南省农村地区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营养状况,为调整膳食结构、实施饮食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选择某艾滋病高发县年龄为30~65岁的健康人30名作为对照组,HIV感染者40人和AIDS患者42人作为病例观察组,分别进行体格测量、膳食调查和血液生化检测,所获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各组调查对象谷类、蔬菜类和蛋类每日人均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膳食结构以谷类为主,蔬菜水果摄入较低,豆类、奶类及其制品和畜禽肉类、水产品类摄入严重不足,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摄入量不足,能量营养素供能比不合理,血中锌含量和白蛋白水平较低,血钙含量偏低更为普遍。结论由于该县多数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处在艾滋病的潜伏期和患病前期,调查对象整体营养状况尚可;膳食结构不合理,多种维生素、矿物质需要补充,能量和蛋白质(尤其优质蛋白质)需要增加;该类人群营养素摄取不能满足自身需要,实施饮食干预亟待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黑色塑料地膜覆盖与2g/m^2氯硝柳胺连续3次喷洒后的1、3、6个月灭螺效果。方法选择1条有螺排灌沟分8段,分设覆盖加氯硝柳胺0、2、4、6、8、10 g/m^2 6个组,连续3次喷洒设2 g/m^2 1个组及空白对照。试前各组按系统抽样法每组调查7框,捕获框内全部土表钉螺,试后同试前方法,1、3、6个月各调查1次。结果1个月时覆盖各剂量组钉螺死亡率31.76%~78.83%,密度下降72.69%~90.85%,3次喷洒死亡率66.67%,密度下降91.22%。3个月时覆盖各组钉螺死亡率35.38%~89.80%,密度下降88.71%~99.64%,3次喷洒死亡率25.00%,密度下降95.95%。6个月时覆盖各组钉螺死亡率70.37%~88.37%,密度下降92.74%~99.11%,3次喷洒死亡率54.84%,密度下降90.54%。结论地膜覆盖具有长期杀灭钉螺的作用,覆盖时间越长,杀灭钉螺的效果越好。喷洒灭螺采用连续3次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