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消化系统疾病引起腹部疼痛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检查和临床随访确诊的42例血管源性腹痛患者的CT资料,包括CT平扫、增强扫描及后处理(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表面遮蔽法)进行血管成像的图像。结果:上腹部血管狭窄17例,动脉炎1例;腹膜后纤维化1例;动脉夹层9例;壁间血肿5例;动脉瘤8例,肠系膜挫伤并腹膜后血肿1例。结论:MSCT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能较好地发现血管源性腹痛的部位、原因及范围,是诊断血管源性腹痛的较好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脊柱结核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为常见,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椎体严重破坏,脊柱畸形和各种神经损害等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MRI是显示脊柱结核病灶和范围最有效的方法,可在发现椎体内早期炎性水肿的同时显示神经结构。其良好的对比度分辨率在显示连续的椎体受累、跳跃性病灶和椎旁脓肿中非常有用。对于有神经损害表现的病人,MRI提供了脊髓及硬膜外脓肿方面的关键信息。常规MRI检查结合新的成像序列如弥散加权成像,对脊柱结核病变的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结合常规MRI在诊断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中的准确性.方法:49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常规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资料,将恶性肿瘤(28例)作为病例组,...  相似文献   
4.
MRI对诊断脊柱结核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脊柱结核的MRI特征及其在脊柱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01-2009-06间经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216例脊柱疾病(结核115例,肿瘤97例,化脓性脊柱炎4例)的MRI图像资料,将脊柱结核作为病例组,其他脊柱疾病作为对照组.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学医师在不知道临床数据及分组的情况下对所有图像进行盲法分析,评价各MRI特征在诊断脊柱结核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75%)的MRI特征分别是椎旁薄壁光滑的脓肿(82.6%,95.0%),椎间盘受累(80.0%,93.1%)和终板破坏(76.5%,81.1%);灵敏度高但特异度低的MRI特征包括与椎间盘相邻的椎体受累(87.8%,64.4%),骨髓及骨质破坏(83.4%,65.3%);灵敏度低但特异度高的MRI征象包括脓肿沿韧带下扩散到3个以上椎体(21.7%,100%),椎间盘强化(47.0%,99.0%),椎间盘T2高信号 (49.6%,93.1%)和脊柱后凸畸形(33.3%,91.0%).MRI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7.3%、88.1%、93.1%.结论 诊断脊柱结核较可靠的MRI特征是椎间盘受累、终板破坏、椎旁薄壁光滑的脓肿形成.MRI在脊柱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根据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调整碘剂量(17.1 g I/m2BSA)、固定注射时间(25 s),比较双能量CT(dual energy CT,DECT)增强扫描中两种不同碘浓度对比剂之间血管和肝实质的强化。方法:300例患者被前瞻性随机分为4组,A组及C组注射300 mg/m L对比剂,B组及D组注射370 mg/m L对比剂,碘剂量根据BSA调整,对比剂注射时间固定为25 s。分别于肝动脉晚期(A、B组)或门静脉期(C、D组)采用双能量扫描,在80 k Vp、140 k Vp及彩色编码碘覆盖图中,比较高、低碘浓度对比剂间腹主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强化程度。组间强化程度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在80 k Vp、140 k Vp或彩色编码碘覆盖图中,注射高碘浓度对比剂时,动脉期主动脉平均强化程度较高,但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种碘浓度对比剂间门静脉期门静脉及各扫描期内肝实质强化程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脏增强DECT成像中,根据BSA调整碘剂量,固定注射时间,注射300 mg I/m L或370 mg I/m L对比剂,可获得相等的血管及肝实质的强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6月于本院行CCTA检查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确诊的13例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CTA影像表现。结果13例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多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CCTA平扫显示左主干、左前降支和(或)左回旋支走行区内数量不等、形态各异的高密度钙化斑块形成;增强扫描显示左主干、左前降支和(或)左回旋支不同程度变窄,升主动脉和右冠状窦区均未见右冠状动脉发出,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均不同程度增粗,并左回旋支延伸至右心室背面,进而发出分支供应右心房和右心室。CCTA与SCA表现基本一致。结论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罕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仅凭临床表现往往难以诊断,CCTA联合SCA检查常可用于确诊。   相似文献   
8.
椎体压缩骨折的MR征象在鉴别良恶性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脊椎压缩骨折的MRI征象在鉴别其良恶性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和(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脊椎压缩骨折198例(恶性90例,良性108例),对椎体压缩程度、明显强化椎体数、附件受累、椎间盘破坏、压缩椎体跳跃分布及椎体边缘台阶状变的椎体节数进行计数并统计分析。结果Ⅰ、Ⅲ、Ⅳ度压缩、椎体明显强化、台阶征节数、附件受累、椎间盘受累椎体数及跳跃征例数在良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度压缩椎体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压缩骨折的一些MR征象对鉴别脊椎骨折的良恶性病因的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寰枢椎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5例外伤患者行寰枢椎X线平片检查,并同时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将原始数据以1mm重建层厚,0.5mm重建间隔,重建后传至Vitrea 2.0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二维或三维图像重建。结果 45例中X线平片诊断正确者27例(60.0%),CT轴位图像确定诊断32例(71.1%),后处理图像确定诊断41例(91.1%),CT轴位图像结合后处理图像,45例全部确定诊断。在确定有无寰枢椎骨折和脱位方面,X线平片与CT轴位图像差异无显著性(P〉0.05),CT轴位图像结合后处理图像与X线平片或CT轴位图像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T轴位图像与后处理图像的联合应用对寰枢椎损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多层螺旋CT检查应成为寰枢椎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和非典型脊柱结核的MRI特征及其在脊柱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和随访证实的38例脊柱疾病的MRI资料(早期和非典型脊柱结核31例,其它疾病误诊为早期脊柱结核7例),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学医师共同分析所有病例的MRI图像特征。结果早期脊柱结核,MRI上可见椎体终板和邻近终板下骨质局限性破坏;椎间盘信号不均匀,其内可有干酪样物或小脓肿形成;椎旁软组织肿胀和硬膜外小脓肿形成。非典型脊柱结核包括连续或跳跃性骨质破坏、单椎体病灶,骶骨破坏并椎旁实性软组织肿块形成,孤立椎弓受累。结论早期和非典型脊柱结核的MRI表现变化多样,MRI可清楚显示早期脊柱结核的椎体和终板破坏、早期椎间盘炎、硬膜外小脓肿和椎旁软组织肿胀等病理特征以及非典型脊柱结核的病变情况,有助于脊柱结核与肿瘤和化脓性脊柱炎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