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62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地震救援中现场截肢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伦理问题。方法映秀镇地震救援中现场截肢2例共3个肢体,采用局部麻醉,截肢平面靠近压迫物。术后补充等张盐水,补液速度1.5L/h,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溶液150mL。口服头孢克肟胶囊,400mg顿服。结果截肢后2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次日送后方医院行二次截肢。结论灾难救援中现场截肢必须综合考虑,严格掌握适应证,必要的截肢可以挽救伤员生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年内行291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无一例感染的临床经验。方法追踪分析该院6年内已进行的312侧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预防感染的评估方法、措施和观察方法。291例312侧人工关节置换术,髋关节置换术257例侧,骨肿瘤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6例,膝关节置换术41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7例,掌指关节置换术1例。结果追踪时间1个月至6年,平均2年4个月。伤口甲级愈合311例,拆线时间8~15d,平均13.6d。术后切口区红肿而用酒精或希安尔碘敷料湿敷为36例侧(占11.54%),切口肿胀哆开或皮缘颜色变暗而拆除1~2条缝线者4例(占1.28%),其中1例4周后乙级愈合。结论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感染以无菌术最重要,适当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次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0年3月~2006年3月共12例患者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8~66岁,病程2~20年,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4分,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切口,人工关节均选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 h20min,术中出血550~1 500 mL,平均800 mL,术后11例获6个月~3年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72-94分,平均84分,术后早期共发生2例并发症,1例大面积心梗,1例急性精神障碍,后期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均恢复了独立行走能力。[结论]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但应严格手术指征并做好充分的围手术期准备。  相似文献   
4.
骨科学临床见习教学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向医生转变的第一步,是临床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见习阶段的教学不仅是对医学知识的深化,更是对医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医学生以后的实习和工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骨科在总结以往见习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骨科学见习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各环节突出了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唐蕾  崔颖鹏  陈孝  胡俊勇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147-2148,2151
目的了解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有效对策。方法随机抽取2006年外科手术出院病历180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80例患者中177例围手术期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98.3%,其中预防性使用者117例(66.1%),治疗性使用者60例(33.9%)。使用频率最高的抗菌药物为头孢菌素类(69.5%),其次分别为喹诺酮类(58.2%)、氨基糖甙类(39.0%)、硝基咪唑类(30.5%)、大环内酯类(27.1%)及青霉素类、林可霉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用药者占78.5%,三联以上用药者占44.6%。结论调查的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仍存在用药指征不严格、抗菌药物选用时机不恰当、选药较高级、用药时间过长、抗菌药物更换频繁、无必要联合用药等情况,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多部门联合干预的措施来保证此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内皮素受体拮抗剂PD145065对皮瓣组织活力的影响。制备任意皮瓣,分成PD145065组、生理盐水两组,取皮瓣组织测定皮瓣掀起前后丙二醛(MDA)产量和超氧歧化酶(SOD)活性,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监测皮瓣微循环血量。皮瓣掀起后PD145065组SOD活性下降低恢复快,MDA量产生少,皮瓣微循环血量下降程度低。14d后观察PD145065组皮瓣成活长度明显大于生理盐水组。提示皮瓣掀起初期给予PD145065,可提高皮瓣组织活力及成活长度。  相似文献   
7.
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逆行钉)和髁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以探讨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股骨远端骨折9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逆行钉固定治疗的股骨远端骨折42例(逆行钉组),应用髁钢板治疗48例(髁钢板组),术后随访10-26个月,对两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按Kolmert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逆行钉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8%,髁钢板组为66%(P<0.05);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rbeitagemeinschaft fur Osteosynthesefragen/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AO/ASIF)骨折分类评定固定及愈合效果,A型骨折逆行钉组治疗优良率为95%、髁钢板组为67%(P<0.05),C型风折逆行钉组优良率为77%、髁钢板组为60%(P>0.05);并发症发生率逆行钉组为17%,低于髁钢板组33%(P<0.05)。结论:逆行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具有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对C型骨折,两者效果相似。逆行钉是目前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最为有效固定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大鼠脊髓横断伤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完全性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规律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5只SD大鼠于T9平面切断脊髓并切除3mm使其完全横断。于伤后1,2,4,6周行后肢运动功能联合评分(CBS)及Basso-Beattle-Bresnahan(BBB)评分。并于伤后6周行组织学、免疫组化、脊髓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及再次横断实验。结果:伤后后肢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4周时恢复速度最明显,6周时BBB最高评分可达12分;MEP的结果与刺激电极的位置有关,刺激电极置于损伤平面以上时,不能引出MEP,而置于损伤平面以下时,可引出正常波形的MEP;损伤平面以上再次横断脊髓对已恢复的后肢运动功能无影响,而损伤平面以下再次横断则致再次完全截瘫;损伤处组织学检查为胶质瘢痕,未见轴索通过,有少量神经丝蛋白200(NF200)阳性纤维,但零星、散乱。结论:大鼠脊髓完全性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存在明显的自发性恢复,这种恢复与脊髓下行传导束的修复无关,而是损伤远段脊髓的自主功能。远段脊髓在功能上是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HS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科在1999年1月~2004年12月以DHS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42例,随访时间15~75个月,平均37个月。按Kuderna改良Merled’Aubigne与Postel评分法评价疗效,优20例(47.6%),良17例(40.5%),可2例(4.8%),差3例(7.1%)。优良率为88.1%。结论DHS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好、并发症少,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30年来所施行的初次骨病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 45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类手术病例的一般特点.方法 筛选出1973年1月~2009年7月30日30年间初次骨病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分析患者及病种构成情况,手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和疼痛缓解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病例共计1 459例,男584例,女875例,双侧置换者104例,合计1 563髋,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22例,共424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 037例,共1 139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病例以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主(365例,占86.49%).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以股骨头坏死并骨性关节炎(322例,占31.01%)为主.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和疼痛缓解显著(100.0%)、并发症少(3.3%),未见感染.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为治疗严重髋部疾患的确切有效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