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时与左室收缩功能及左室腔内流速改变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 2 0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不同程度狭窄患者及 10例造影正常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及左室腔内流速测定 ,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对左室收缩功能及左室腔内不同水平血流速度影响。结果 :冠脉正常、冠状动脉狭窄 <5 0 %患者的射血分数(EF)及内径缩短分数 (FS)与冠状动脉狭窄≥ 5 0 %患者的 EF、 F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前两者左室腔内乳头肌水平最大流速与后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而主动脉瓣口流速三者之间未见差异。结论 :随着冠状动脉狭窄加重 ,反映左室收缩功能的射血分数及内径缩短分数亦降低 ,冠状动脉某一段狭窄时 ,所支配心肌血供减少 ,局部收缩力下降 ,左室腔内相应水平血流速度亦降低  相似文献   
2.
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77,自引:2,他引:7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 ,对 2 0 0 9例拟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测定禁食 12h后静脉血清尿酸值及其它生物化学指标。结果发现 ,冠心病组血清尿酸显著高于正常冠状动脉组 (36 9± 97mmol/L比 35 6± 94mmol/L ,P <0 .0 1)。单因素分析显示 ,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显著相关 (χ2 MH=4 .36 4 ,P =0 .0 37,OR值为1.2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酸增高病例数较正常冠状动脉组明显增多。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尿酸与冠心病(χ2 wald=4 .76 ,P =0 .0 2 92 ,OR值为 0 .999)和急性心肌梗死 (χ2wald=2 3.4 8,P =0 .0 0 0 1,OR值为 1.0 0 4 )呈显著正相关。糖尿病或吸烟合并高尿酸血症时 ,OR值均明显升高。因此 ,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发病显著相关 ,尤其当合并糖尿病或吸烟时该关系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不同部位右室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右室心尖部起搏及右室流出道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8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20例)与右室流出道起搏组(18例),随访术后不同时期两组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E/Ea及左室Tei指数并进行比较;比较两组起搏的QRS时限,并与Tei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左室内径较术前增大,且随着植入时间的增加有增大趋势;左室射血分数则较术前下降;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左室内径及射血分数较术前无明显下降;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12个月、18个月二尖瓣E/Ea较右室流出道起搏同期增大、Tei指数亦增大。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心电图QRS时限均有所增加,右室心尖部起搏组QRS时限为(92.48±16.55139.5±19.42,<0.01);右室流出道起搏组QRS时限为(98.29±16.76 128.94±21.36,<0.01),但前者QRS时限增宽幅度要大于后者(49.27±14.74 32.6±11.03,<0.01)。不同起搏时,QRS时限与Tei指数呈正相关(=0.584,<0.01)。结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小。超声心动图是评价不同起搏位置对心脏结构及功能影响的客观、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审美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众所周知,法律和道德是调节、规范人类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但是两者调节、规范的方式是炯然不同的:法律向人们宣布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通过法制教育转化为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道德则告诫人们你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后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变化,为患者医院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9月医院收治的心律失常并发医院感染患者6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其感染前后心电图及心肌酶变化。结果医院感染后患者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心房纤颤、束支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等发生率分别为92.31%、84.62%、27.69%、43.08%、24.62%、6.15%、53.85%,其中感染后的期间收缩、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快发生率显著高于感染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后心肌酶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所改变,其中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显著高于感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后,其心电图及心肌酶变化显著,通过对心电图及心肌酶变化的监测,掌握其变化规律,有利于指导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治和患者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大米燕麦汤对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过渡中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直接予全肠内营养(TEN),B组先行予大米燕麦汤鼻饲后再行TEN.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及完全耐受TEN的情况.结果 B组并发症的发生明显低于A组,全部病例完全耐受TEN,完全耐受病例多于A组.结论 在危重症患者行TEN前先行大米燕麦汤过渡可提高对TEN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非PCI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金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老年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患者80例作为PCI组和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非PCI治疗患者80例作为非PCI组,收集2组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PCI组的院内死亡率低于非PCI组(P<0.05),PCI组和非PCI组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肌缺血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住院期间院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CI治疗、年龄、性别、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史不影响住院期间院内死亡情况(P>0.05);1年内,PCI组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低于非PCI组(P<0.05),PCI组和非PCI组再发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卒中、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年龄、性别、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均不影响1年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情况(P>0.05);PCI治疗与1年内全因死亡呈负相关(P<0.05),是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年龄、性别、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均不影响1年内全因死亡(P>0.05)。 结论 PCI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死亡率、1年内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再住院率、1年内全因死亡率低,PCI治疗是1年内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KCNE1、KCNE2基因多态性与家族性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房颤患者62例,其中家族性房颤39例,非家族性房颤23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PCR测定KCNE1基因rs1805127位点和KCNE2基因rs1805120位点多态性分布情况。结果家族性房颤组和非家族性房颤组KCNE1基因rs1805127位点A等位基因分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G等位基因分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家族性房颤组和非家族性房颤组KCNE1基因rs1805127位点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分布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家族性房颤组和非家族性房颤组KCNE1基因rs1805127位点GG基因型分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家族性房颤组和非家族性房颤组KCNE1基因rs1805127位点GG基因型分布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KCNE2基因rs1805120位点C和T等位基因分布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KCNE2基因rs1805120位点CC、CT和TT基因型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家族性房颤与KCNE2基因位点rs1805120多态性无明显相关性,与KCNE1基因rs1805127多态性具有相关性,并且认为其携带等位基因G可能为家族性房颤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经导管消融术Ensite-NavX引导下尽少X线曝光的可行性,对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NavX和心内电生理引导下,构建右房三维结构图后,在NavX引导下根据三维结构图和消融导管头端示踪行慢径消融房室结改良术。结果 :慢径消融成功,在完成慢径消融过程中,X线0曝光。结论 :在NavX引导下的AVNRT导管消融有可能尽少X线曝光甚至0曝光完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内-中膜横切面面积(IMCSA)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81例行冠状动脉检查者分为冠心病组(51例)和对照组(30例),再根据受累冠状动脉数量将冠心病组分为一支病变组(10例)、二支病变组(22例)及三支病变组(19例)。超声测定所有病例双侧颈总动脉IMT、IMCSA,并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左侧颈总动脉IMT为(0.92&#177;0.15)mm,IMCSA为(22.0&#177;2.8)mm^2,而对照组左侧颈总动脉IMT为(0.85&#177;0.07)mm,IMCSA为(18.4&#177;2.1)mm^2,两组左侧颈总动脉IMT及IMC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右侧颈总动脉IMT、IMC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双侧颈总动脉斑块发生率亦增加(P〈0.01)。以左侧颈总动脉IMT≥0.90 mm预测冠心病的敏感度为64.7%,特异度为66.7%;以左侧颈总动脉IMCSA≥20 mm^2预测冠心病的敏感度为80.4%,特异度为86.7%。结论颈总动脉斑块的检出,同时结合左侧颈总动脉IMT及IMCSA,尤其是IMCSA,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的指标及是否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