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34篇
医药卫生   118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男性尸体,约55岁,身高170.0cm,身体消瘦。笔者在解剖其腹腔时发现,腹腔内大部分器官形态位置正常,而乙状结肠位置异常,其上方降结肠位置基本正常,长度21.0cm,至左侧髂嵴最高点上缘高度续以乙状结肠起始,继而此乙状结肠随其系膜自降结肠最下端开始斜行转向右侧越过脊柱至右髂窝,全长19.5cm,其下端上方紧邻盲肠和阑尾,继而向下越过骨盆上口移行为直肠(图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组织中层粘连蛋白β1(LAMβ1)、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复合体4(ARPC4)及间隙连接蛋白26(Cx26)的表达及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如皋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收集的100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LAMβ1、ARPC4、Cx26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LAMβ1、ARPC4、Cx26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AMβ1、ARPC4、Cx26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并分析LAMβ1、ARPC4、Cx26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RT PCR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LAMβ1、ARPC4、Cx2的mRNA表达相较于癌旁组织上调。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LAMβ1、ARPC4、Cx26蛋白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AMβ1、ARPC4、Cx26着色主要分布于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中。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结直肠癌患者LAMβ1、ARPC4、Cx26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结直肠癌患者LAMβ1、ARPC4、Cx2表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LAMβ1、ARPC4、Cx26的mRNA表达量存在正相关性(P<005),其蛋白表达之间同样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LAMβ1、ARPC4、Cx26表达升高与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布-加综合征(BCS)所致顽固性腹水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改良TIPS 治疗的31例BCS所致顽固性腹水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早期接受改良TIPS治疗17例(肝静脉广泛阻塞8例,残存肝静脉代偿不全9例),肝静脉开通失败或反复再狭窄转改良TIPS治疗14例。记录手术成功率、腹水缓解率、肝性脑病发生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随访观察分流道通畅情况。 结果 31例患者改良TIPS手术均成功。患者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4.5±6.7) mmHg(1 mmHg=0.133 kPa)显著降至术后(18.9±2.6) mmHg(P<0.01),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34个月,中位随访15.6个月。术后1、3、6、12个月时腹水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4.2%(23/31)、93.1%(27/29)、95.8%(23/24)、95.8%(23/24);术后发生肝性脑病1例,发生率为3.3%(1/30);术后1年、2年分流道原发通畅率分别为95.8%(23/24)、91.7%(11/12),继发通畅率皆为100%(24/24,12/12)。 结论 改良TIPS术治疗BCS所致顽固性腹水安全有效,可获得较好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直径5~10cm原发性肝癌患者施行了CalliSpheres载药微球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术后1、3、6、9、12个月及以后每3个月采用肝脏增强MRI随访。结果23例患者共行33次CalliSpheres载药微球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无肝脓肿、胆脂瘤等并发症发生。23例患者随访3~22(平均9.2±3.9)个月,术后1、3、6、9、12和15个月客观缓解率分别为86.9%、87%、93.8%、77.0%、63.6%、57.2%,疾病控制率分别为100.0%、95.7%、93.8%、92.3%、81.8%、85.7%。术后3、6、9、12和15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93.8%、84.6%、81.8%、71.4%。结论CalliSpheres载药微球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大肝癌安全可靠,近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细胞凋亡及GRP78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姜黄素组。采用无创性动脉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实施再灌注来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姜黄素组在手术前5 d开始每天按200 mg/kg ig给药1次,假手术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不夹闭。采用HE染色观察肠黏膜损伤情况并进行病理评分;TUNEl法观察肠黏膜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Western blotting检测再灌注损伤3 h时肠黏膜GRP78及Caspase-12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肠黏膜损伤严重,绒毛上皮成块脱落,固有层破坏、溃疡,腺体破坏严重;姜黄素组肠黏膜绒毛上皮仅部分脱落,腺体排列紊乱,与模型组比较,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肠黏膜隐窝可见大量凋亡阳性细胞;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肠黏膜隐窝上皮细胞凋亡情况明显减轻,凋亡指数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GRP78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Caspase-12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 姜黄素有可能通过上调GRP78表达,减少内质网应激所致肠黏膜细胞凋亡,来减轻肠黏膜的再灌注损伤,达到保护肠黏膜作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探讨骨代谢、骨密度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初步探索免疫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骨代谢异常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 )检测SLE患者的骨密度,同日检测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结果 共纳入92名SLE女性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及病程分别为(42.1±14.1)岁、(84.4±73.0)个月。有62.0 %(n=57)患者存在骨代谢异常,其中44.6 %(n=41)患者为骨量减少,17.4 %(n=16)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后者还包括9.8 %(n=9)发生脆性骨折的患者。全身骨密度最低值与年龄(r= –0.291,P=0.005)、病程(r=–0.239,P= 0.022)、绝经状态(r= –0.288,P=0.005)及碱性磷酸酶(r= –0.221,P= 0.033)均呈负相关。Logistics分析显示绝经状态(OR=13.0,P<0.001,95% CI 3.43~49.5)、LDL-C(OR =5.74,P=0.002,95% CI 1.93~17.0)及外周血CD4+T细胞(OR =1.08,P = 0.025,95% CI 1.01~1.16)是骨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而年龄(OR=1.12,P<0.001,95% CI 1.06~1.19)是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结论 SLE患者骨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可能与其发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在前列腺癌中特异性过表达,以其作为生物靶点,为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目前,对PSMA小分子抑制剂标记的研究多集中于应用正电子核素如68Ga、18F等进行标记并通过PET显像实现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或应用β放射性核素如177Lu进行标记以靶向治疗前列腺癌。近年来,应用单光子核素标记PSMA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笔者就单光子核素标记的PSMA小分子抑制剂在前列腺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鼠骨癌痛模型中脊髓背角神经元与星型胶质细胞相互联系。方法:利用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后,分别鞘内注射药物阻断神经元的活化(c-Fos反义寡核苷酸探针,c-Fos ASO)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L-α-aminoadipate,L-α-AA),然后分别检测大鼠痛行为学改变;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活化标记物c-Fos和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的表达变化。结果:骨癌痛大鼠出现了显著的痛行为学改变并激活了脊髓背角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表现为早期c-Fos和晚期GFAP的表达增加。鞘内注射c-Fos ASO或L-α-AA均有明显镇痛效果。免疫荧光染色提示c-Fos ASO不仅能显著抑制骨癌痛大鼠神经元的活化,而且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也有抑制作用。与此同时,Western blot显示L-α-AA不但抑制了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也缩短了神经元的活化时间。结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相互联系伴随着骨癌痛的发生发展。因此,研究新的镇痛策略,应综合考虑两者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0.
Stenosis of the coronary artery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 Consequently, revascularization [e.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an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has been the primary therapeutic approach to IHD. Such strategy has indeed revolutionized the management of IHD patients. However, not all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schemia have visible coronary stenosis. Moreover, cardiovascular events occur in nearly 20%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ho have undergone PCI. The recently proposed “solar system” hypothesis of IHD postulates that coronary stenosis is only one (albeit important) of its features. Mechanistic contribution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 of multiple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beyond coronary stenosis are highlighted in this hypothesis. On the basis of a holistic regulation and individualized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CM) has been used in the real-world setting to manage a variety of diseases, including IHD,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s years. In this article, we summarize the evidence of CM that supports the “solar system” IHD hypothesis, and argue for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IHD.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the central features of this approach include a holistic view of disease and human subjects, as well as individualized medicine. At the practical level, this approach emphasizes anoxia-tolerance and self-hea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