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蝶窦部位深在,位置隐匿,很少单独患病,且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但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蝶窦性真菌病有上升趋势,且随着CT的广泛应用和鼻内镜技术的普及,临床对于本病的确诊率和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1]。本院于1998年6月~2005年9月共收治24例此类患者,均经CT检查,病检确诊,鼻内镜手术治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4例中男15例,女9例;年龄23~68岁,平均45.6岁。左侧发病10例,右侧14例,病程4月~6年。18例以头痛为惟一症状,且头痛部位不恒定,3例头痛伴血性涕,2例仅表现为血性涕,1例头痛伴鼻塞,病侧视力减退,术前均行鼻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自体脂肪鼓膜修补与颞肌筋膜鼓膜修补的临床疗效,总结:分析两种移植材料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间127例(139耳)行自体脂肪鼓膜修补与颞肌筋膜鼓膜修补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大小鼓膜穿孔的愈合情况。结果全部患者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总愈合率为90.6%(126/139),其中较大穿孔(直径〉3mm)颞肌筋膜修补的愈合率明显高于自体脂肪修补,小穿孔(直径〈3mm)两者的愈合率相当。结论:自体脂肪鼓膜修补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对鼓膜小穿孔患者有较好的疗效。颞肌筋膜鼓膜修补尤适用于大穿孔患者。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是国内头颈部发病率最高的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远处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是一个连续而又复杂的过程,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蛋白及信号通路被人们所认识,这些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分子成为鼻咽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并不断探讨鼻咽癌转移相关的特异性分子标志,将为鼻咽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将讨论鼻咽癌转移的相关分子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妊娠期突发性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并探讨其治疗方案,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并住院治疗的16例妊娠期突发性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16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左侧8耳,右侧8耳;3例妊娠早期发病,7例妊娠中期发病,6例妊娠晚期发病;10例伴有耳鸣,4例伴有眩晕,患者入院平均听阈为(64.45±27.83 )dBHL,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及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结果治疗后平均听阈为(46.48±29.81)dBHL,平均听阈改善值为(17.34±15.70) dBH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5耳,显效2耳,有效6耳,无效3耳。结论妊娠期突发性聋常发病于妊娠中晚期,听力损失较重且常伴有耳鸣,听力曲线以全聋型和平坦型为主;给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变应性鼻炎(AR)模型中鼻黏膜及肺组织中气道重塑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进一步探讨上下呼吸道一致性的气道重塑病理过程。方法 20只雄性 大鼠随机分为AR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AR模型建立后,通过ELISA法检测鼻黏膜、肺组织匀浆及血液标本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13表达,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鼻黏膜和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程度。结果 AR模型组鼻黏膜及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以及肥大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AR模型组肺组织中未出现明显的气道重塑病理改变。AR模型组鼻黏膜及肺组织中TGF-β1、IL-4、IL-13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均<0.05),但其在血液中表达水平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鼻黏膜与肺组织 中TGF-β1、IL-4、IL-13表达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R模型中鼻黏膜及肺组织中气道重塑相关细胞因子TGF-β1、IL-4、IL-13表达明显增高,且鼻黏膜及肺组织中具有一致性的表达,上下呼吸道可能具有类似的细胞因子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ER2/neu蛋白细胞胞外段的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HER2/neu)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GM-CSF)共转染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方法:成熟的DC通过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培养获得,流式细胞技术分析HER-2/neu以及细胞表面标志CD1a、CD83、CD80、CD86和HLA-DR的表达,MTT检测混合淋巴反应,3H-TdR释放法检测CTL杀伤活性,RT-PCR检测FasL表达.结果:共转染组(CT)、单独转染组(ST)和未转染组(UT)3组DC的细胞表面标志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转染组中HER2/neu和FasL的表达比单独转染组高,共转染组中可以检测到更强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CTL杀伤活性.结论:HER2/neu蛋白细胞外段的基因通过DC的抗原提呈作用可以诱导出免疫应答,其免疫应答作用与FasL表达相关,而GM-CSF可以增强其免疫应答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病例特点,并对1年内随访复发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眩晕中心经眼震视图检查诊断为BPPV并通过手法复位治疗后的患者,收集患者资料,从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分析并总结出患者临床特点.按复位后1周、3个月、1年进行电话随访.部分患者通过现场验证方式随访,统计患者手法复位1年内随访后复发情况.按复发与否分为两组,对两组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220例BPPV患者纳入研究,对以上病例进行电话随访,随访183人,失访37人.未复发组118例,复发组65例,1年内复发率为35.5%,其中因眩晕再次来门诊就诊并通过位置试验现场诊断为耳石13例,占总人数5.9%,其中复发1次10人,复发2次2人,复发3次1人.两组患者性别、受累半规管类型比较,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受累半规管数目、就诊时眩晕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同类型的管石,采用相应的耳石手法复位治疗,1周后随访总有效率为78.6%,3个月后随访总有效率为87.7%.BPPV患者就诊时眩晕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复发,患者年龄越大,越容易复发,患者多管耳石较单管耳石更容易复发.对于混合型耳石(即多管耳石),根据眼震特点采用联合手法复位,准确、联合、多次复位后,其疗效较首次复位后疗效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和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狭窄的发生情况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接诊的气管切开后气管狭窄需第二次气管切开术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气道狭窄患者为接受开放性气管切开术的患者,19气道狭窄患者为接受经皮气管切开术的患者。经皮气管切开手术后气道狭窄的占有比例为86.4%;发生气道环形狭窄的患者17例,发生气道肉芽增生后狭窄的患者7例,气道环形狭窄发生率为70.8%;狭窄发生在第一气管环及患者软骨的患者为20例,发生于其他气管环的患者4例;经皮气管切开术导致的气道狭窄中气管环形狭窄占有比例84.2%,开放性气管切开术患者中气管环形狭窄占有比例为20%,两者有统计学差异。气管环形狭窄多发生在气管切开后15~30天内,肉芽组织增生狭窄多发生在气管切开术后2~3月内。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术在技术不熟练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气管狭窄,其中多以发生在第一气管环及环状软骨的环形缩窄为主,这与经皮气管切开时气管切开部位不准确,伤及环状软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例中分离肺炎克雷伯菌Ⅱ型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与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关系.方法 用二倍琼脂稀释法检测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40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PCR 扩增 gyrA、parC 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PDR),产物测序后分析.结果 有26株Ⅱ型拓扑异构酶基因发生突变,突变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压氧辅助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并探讨其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院诊断并住院治疗的167例突发性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总体有效组(84例)及无效组(83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耳侧、年龄、初诊听阈、是否伴发耳鸣及眩晕、高血压、糖尿病、入院到高压氧治疗间隔、高压氧次数及听力曲线类型等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患者总体有效率为50.3%,其中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15.6%、15.6%和19.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听阈、伴发眩晕及入院到高压氧治疗间隔对疗效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突发性聋时,20次左右的高压氧可能足以实现其治疗效果;听力损失程度轻、不伴发眩晕、早期行高压氧治疗的突聋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