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讨单检ALP、GGT以及联检CA199、CEA对肝胆系统疾病(胆道结石、胆管癌、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诊断效能。方法对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155例胆道结石、25例胆管癌、3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和50例正常门诊体检者的血清酶指标-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以及CA199、CEA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ALP、GGT结果:胆道结石病人显著高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P0.05),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显著高于正常体检者(P0.05),胆道结石病人与胆管癌病人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CA199结果:胆管癌病人显著高于胆道结石病人(P0.05),胆道结石病人显著高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本组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均在正常范围内;CEA结果:胆管癌病人的显著高于胆道结石病人,胆道结石病人、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和正常门诊体检者无差异。胆道结石病人治疗后随着CA199的急剧下降,肝功能指标ALP、GGT也急剧下降。而胆管癌病人肝功能指标ALP、GGT以及CA199、CEA都没有发生什么较大的变化。结论联合检测ALP、GGT、CA199和CEA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鉴别诊断胆道结石病、胆管癌病、急性黄疸型肝炎这三种疾病能力。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ALP、GGT、CA199这些指标的变化还可以用来判断排除胆管癌病。因此联合检测ALP、GGT、CA199、CEA对诊断肝胆系统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粒子化学发光(MCLIA)法检测HBeAg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来该院就医的门诊及住院乙型肝炎患者405例,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MCLIA法检测HBeAg。结果 MCLIA法检验HBeAg的S/CO为<1.00、10.00~29.99、≥30.00这3组的标本,ELISA法与MCLIA法的符合率都在95%以上,HBeAg的S/CO为1.00~9.99这组标本,ELISA法与MCLIA法的符合率只有50%;在HBeAg的S/CO为1.00~9.99这组的标本,有93.3%的标本的HBVDNA<420copy/mL;回顾性分析30例大三阳抗病毒治疗患者血清HBeAg、HBeAb以及HBV DNA的变化,治疗中出现HBeAb+时,三者的含量与治疗前相比,t分别为10.2、4.2、8.6,均P<0.01。结论用MCLIA法检测HBeAg,相比ELISA法,灵敏度更高;HBVDNA<420copy/mL并不代表病毒停止复制,用MCLIA法检测出低水平HBeAg提示病毒是在低水平复制;使用MCLIA法检测,在抗病毒治疗时能半定量、动态地观察HBeAg含量的变化,所以此项技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007年福州地区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州市传染病医院2007年收治的住院麻疹病例资料。[结果]总发病数388例,其中男230例(59.3%),女158例(40.7%);小于8月龄者占20.6%,8月龄至5岁组占46.6%,6~15岁组占7.0%,15岁以上组占25.8%;1~10月均有病例,其中4~8月最多(85.3%);本地人口发病率占92.8%(360/388),外来人口仅占7.2%(28/388);接种过疫苗者只占11.0%(34/308)。对313例标本进行IgM和Ig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8.0%和30.0%。IgG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结论]麻疹发病特征与以往报道有些不同,麻疹流行因素还存在,疫苗免疫策略多环节需做较大改进。麻疹IgM抗体可作为确诊指标,IgG抗体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黄素钦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641-3642
目的 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的假阳性分析.方法 ELISA法采用的是竞争抑制法检测抗HBc;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测定法(CMIA)检测抗HBc.结果 用ELISA法初检210份标本,其中抗HBc高值80例、抗HBc低值130例,在抗HBc低值组中,ELISA法、CMIA法复检的阳性率分别为46.1%、15.4%,三者之间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对半模式主要以2、5阳和5阳为主.结论 用ELISA法初检时,当抗HBc值处在低值时,两对半模式为2、5或5阳时,应对标本用ELISA法复检,甚至用CMIA法重测,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前 ,我国不少医疗机构以血清 HBs Ag作为判断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的初步手段 ,行之有效且简便易行 ,但HBs Ag阴性并不能排除 HBV感染 ,现就我院 1 5例 HBs Ag阴性而 HBV感染阳性的病人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1 5例中 ,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2 0~ 60岁 ,平均年龄 35岁。因肝功能反复异常而就诊入院。 1 5例 HBs Ag阴性中 ,PCR检测 HBV- DNA有 1 0例为阳性 ;HBs Ab检测有2例为阳性 ;丁型肝炎病毒 (HDV)检测有 4例为阳性 (即标志物中 HDVAg、 HDVAb、抗 HDVIg M任何一项为阳性 ) ;5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鉴别B群链球菌(GBS)的液体培养基pH改变试验的敏感性,特性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链球标准株和临床分离102株链球菌参照Teixeira等的方法进行液体培养基pH改变试验。结果 液体培养基pH改变试验快速,3 ̄5h可出结果。敏感性达100%。特异性方面,D群肠球菌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但结合细菌溶血类型或快速高盐七叶苷水解试验排除其干扰,试验特异性可达96.4% ̄98.1%。细菌接种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全自动微流控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低水平甲胎蛋白(AFP)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在该院住院的178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50例轻中度慢性乙肝(轻中度慢性乙肝组)、45例重度慢性乙肝(重度慢性乙肝组)、40例慢性乙肝后肝硬化(肝硬化组)、43例慢性乙肝后肝癌(肝癌组)。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AFP-L3%水平。结果慢性乙肝患者AFP-L3%阳性率为24.2%。轻中度慢性乙肝、重度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组的AFP-L3%阳性率分别为0.0%、22.2%、25.0%、53.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3,P<0.01);重度慢性乙肝组AFP-L3%阳性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慢性乙肝组,肝癌组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1、7.02,P<0.05);肝硬化组与重度慢性乙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05)。重度慢性乙肝组AFP-L3%明显高于轻中度慢性乙肝,肝癌组明显高于肝硬化组(t=2.71、8.70,P<0.05),肝硬化组与重度慢性乙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P>0.05)。随访10例AFP-L3%>10.0%的肝硬化患者,有4例在9~15个月内相继诊断为肝癌。肝癌术后AFP水平降为<20 ng/mL的肝癌复发者AFP-L3%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4,P<0.01)。结论低水平AFP慢性乙肝人群的AFP-L3%并不一定在正常检出范围内,采用高敏感检测方法可检测低水平AFP慢性乙肝人群AFP-L3%。AFP-L3%既能对低水平AFP肝癌起预警作用,又能对肝癌术后AFP降到低水平的患者是否会复发起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了解2000—2006年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总结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统计2000—2006年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例,数据用Excel整理与分析。[结果]报告急性病毒性肝炎2 887例;病毒分型为甲、乙、戊和病因未明型肝炎,分别占14.8%、25.0%、35.3%和22.2%;甲、戊肝在3~6月份呈高发性;甲、乙、戊型肝炎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甲、戊和病因未明型肝炎发病年龄分别集中在21~39、30~59和20~59岁,乙肝年龄分布较均衡;地域以福州市为首的5区8县沿海地区为主;混合型肝炎主要以乙、戊肝为主。[结论]急性病毒性肝炎是福州地区主要的传染病之一,应根据其流行特征进行综合治理以减少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甲胎蛋白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测定甲胎蛋白(AFP)用ELISA法,但是这种方法只能达到半定量,而且还有钩状效应。第二种方法是酶联荧光(ELFA)法,虽然能定量检测AFP,但以常用荧光素作为标记物,往往受血清成分、试管、仪器组件等的本底荧光干扰,以及激发光源的杂色光的影响,使灵敏度受到很大限制。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TRFIA)是针对这些缺点加以改进的一种新型检测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以镧系元素铕(Eu)螯合物作为荧光标记物,利用这类荧光物质寿命长的特点,延长荧光测量时间,待短寿命的自然本底荧光完全衰退后再行测定,所得信号完全为长寿命镧系螯合物的荧光,从而有效排除非特异性本底荧光的干扰。本研究应用TR-FIA法测定AFP,并与ELFA法作比较,另外还对其临床意义作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