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膈肌起搏术及其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膈肌起搏术及其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王贵怀王忠诚一、历史回顾对于失去自主呼吸的患者,采用膈神经电刺激技术使膈肌持续有节律地收缩,从而取代呼吸机的作用,称为膈肌起搏术。历史上,Caldani在1786年第一次证明膈神经电刺激可引起膈肌的运动。Hufelan...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例圆锥部位巨大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治进行报告,并结合文献对脊髓血管母细胞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可以是单独发生,也可以是Von Hippel-Lindau病的系列疾病之一,临床发病率低,最常见症状是疼痛,MRI表现为瘤结节明显强化,周围可见异常血管流空影,多伴有空洞,DSA可显示染色的瘤结节、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可完整全切.结论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最佳方法.对于有症状患者,应尽早手术,无症状患者可以定期复查MRI,如表现为肿物生长,可视为手术指证,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张之福  王贵怀 《北京医学》2001,23(5):295-297
目的 研究脑梗死 (CI)患者发病初期及第 3周血中 ET和 TNF- α含量变化。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 6 8例 CI患者发病 2~ 5天和病程第 3周初及 36例对照组血中 ET和 TNF- α水平。结果  CI发病初期两种因子均显著升高 ,CI各组间及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病程第 3周比病初血中含量明显下降 (P<0 .0 1) ,ET在重型组和大灶组仍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TNF- α在 CI各组间及中重型 /大中灶组与对照组间仍具显著性差异。结论  CI患者发病初期血 ET和 TNF- α水平显著升高 ,在此时检测其含量高低 ,有助于临床诊断、判断病情及推测预后  相似文献   
4.
背景和目的:听神经瘤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是目前被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例大型听神经瘤的患者进行术中面神经、三叉神经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监护。结果:术后仅1例出现轻度面瘫,并很快恢复,余颅神经和脑干功能保存良好。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护对大型听神经瘤手术的监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骨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成骨性肿瘤,是一种趋向于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良性肿瘤,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骨母细胞瘤好发部位为脊柱和长骨,脊柱骨母细胞瘤一般常见于椎弓根和椎板,可蔓延到椎体,原发于椎体者非常少见。  相似文献   
6.
7.
儿童脊髓星形细胞瘤的治疗依然为挑战性难题。有明确边界的髓内星形细胞瘤可以获得手术近全切除或大部分切除,预后良好;低级别弥散型的脊髓星形细胞瘤手术以活检明确诊断并为放化疗提供基础为主要目的;间变型或恶性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患者,手术辅以放化疗为治疗选择,预后不佳。本文通过分析作者近年来治疗的儿童脊髓星形细胞瘤患者,再结合文献,谈一些目前国内外儿童脊髓星形细胞瘤的治疗现状以及体会。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随着MRI检查的普及,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变得相对简单。因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以髓内型最多见.显微外科治疗甚为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间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治疗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均行MRI检查,全组均经后正中直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26例病灶均为单发,均经手术切除。其中23例全部切除,2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所有病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神经功能状况改善20例,无变化5例.恶化变差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全切除病灶可避免病变复发和再出血。术中精细的显微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前症状轻和病灶处理及时与术后恢复良好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分离和术中电生理监护技术对脊髓脊膜膨出早期修补术后失败患再手术的治疗价值。方法 16例曾于出生3个月~5岁施行脊髓脊膜膨出早期修补术失败的患,因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而再次接受显微手术,术中采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仪观察与监测整个感觉通路的整合功能以及反射通路功能;术后2~3周对巨大皮肤缺损施行植皮手术。结果 术后12例患随访3个月~3年,8例轻度排尿、排便障碍或下肢无力,术后功能改善良好;2例严重下肢无力及感觉减退,术后症状明显改善;2例严重排尿障碍并已行膀胱造瘘,术后排尿感觉恢复,但尿控制功能未恢复。结论 对脊髓脊膜膨出早期修补术后失败的患,可根据其神经功能障碍情况,选择性地再次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神经功能仍可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通过显微神经外科和电生理技术,进行椎板切开复位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行T11~L1椎板切开复位,显微镜下在脊髓圆锥水平将L1~S2神经后根分离成神经小枝,观察电刺激神经后根小枝所诱发的肌肉收缩和肌电图反应,切断异常反应的神经后根小枝.神经后根小枝切断数目不超过60%.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肌痉挛程度立即出现明显下降,随访发现所有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术后未出鲻现腰椎前凸、畸形及滑脱现象.结论:T11~L1椎板切开复位,脊髓圆锥入路选择性L1~S2神经后根切断,能够有效地控制脑瘫所引起的下肢肌痉挛,改善运动功能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