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7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对阳涉线双侧加筋土挡土墙的试验研究,总结并分析了墙面变形、墙背土压力的分布、基底应力分布等变化特点,验证了按简化的0.3H法设计的合理性,为加筋土挡土墙的设计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水泥颗粒特性及不同粉磨系统对水泥强度的影响分析,提出了水泥粉磨工艺适应ISO 水泥新标准应采取的技术 措施。  相似文献   
3.
文章描述了磷灰石(U-Th)/He热年代学方法的基本测年原理、校正模型、封闭温度和实践验证,及此方法在古地形演化、山体剥露历史和剥蚀速率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甘南美武高原太子山地区典型夷平面为例,利用遥感与计算机技术,对夷平面三维数字地形模型的生成、显示与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为夷平面显示的直观性、准确性和定量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并利用这一方法,对美武高原典型残余夷平面的分级、坡度、坡度变化率、相对高差等反映地貌形态的数量特征进行了计算、统计与分析,第一次提出了该地区残余夷平面的准确数值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遥感技术在现代冰川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的现代冰川变化研究主要以实地观测和经验公式来获得冰川的面积变化、体积变化和冰川表面运动速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航空遥感光学图像、数字高程模型、雷达等新技术数据的不断出现和发展,借助遥感手段研究冰川的性质和特征、监测冰川的动态变化成为冰川学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有效解决了现代冰川研究中高山区资料受限等问题。冰川面积变化的计算机自动解译方法主要有阈值法和雪盖指数阈值法、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法、比值阈值法等。阈值法和雪盖指数阈值法操作简单,但是在阈值选取方面不好把握;非监督分类法操作简单但限制因素较多;如果训练区选择准确,监督分类法分类结果比较精确;波段比值阈值法操作相对简单,精度准确,是目前运用最多的计算机自动分类方法。数字高程模型和雷达数据在冰川体积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较好地提高了传统方法的精度和适用性; 而且雷达数据具有不受大气传播和气候影响的特点,很好地弥补了遥感光学影像数据极易受云雪等影响的不足。高精度GPS和雷达数据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在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的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相似文献   
6.
以甘南美武高原太子山地区典型夷平面为例,利用遥感与计算机技术,对夷平面三维数字地形模型的生成、显示与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为夷平面显示的直观性、准确性和定量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并利用这一方法,对美武高原典型残余夷平面的分级、坡度、坡度变化率、相对高差等反映地貌形态的数量特征进行了计算、统计与分析,第一次提出了该地区残余夷平面的准确数值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近期研究成果,陆陆碰撞的初期发生在为60~65Ma,但此时青藏高原并未发生大幅度的隆升。而在此后的37~3.6Ma期间,青藏地区经过两次隆升与两次夷平,形成了目前高原及其周缘山地广泛分布的两级夷平面(山顶面与主夷平面)。其中山顶面形成于渐新世;主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结束于3.6Ma,当时海拔不超过1000m。所以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多期脉动性隆升的结果。综合新生代以来全球性重大的构造气候事件,可以发现它们与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具有良好的时间耦合性。这说明山地隆升尤其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可能是新生代以来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强迫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