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3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因其多解性小、信噪比高、受环境影响小、经济快速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勘探家的重视。随着高通量测序、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从微生物群落整体的角度描述特定油气指示微生物的变化,已成为未来微生物勘探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介绍土壤样品采集、DNA提取与分析、判别模型建立和有利区预测等4个油气微生物分子勘探技术关键环节,并针对土壤DNA提取和油气指示微生物检测进行重点阐述。工业级DNA提取技术研究发现,Griffth方法提取并纯化土壤微生物DNA效果最佳。针对大样本量工程,使用高通量移液工作站和商用多孔板DNA抽提试剂盒可大幅提高勘探效率;综合稳定性同位素探针和高通量测序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探明了典型含油气区主要油气指示微生物菌种分布规律,高频油指示菌(AMNR族)为节杆菌、分枝杆菌、诺卡氏菌和红螺菌,高频气指示菌为甲基球菌、甲基杆菌、甲基孢囊菌。微生物分子勘探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的初步应用表明,该技术在黄土塬地貌区油气识别精度显著提升,在含油气性评价方面效果良好,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致密气有利区带筛选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塔北某区油气藏上方吸附丝指标异常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北某区油气藏是以深部古油气藏垂向运移调整和再聚集成藏为主的油气藏.在相同的近地表地球化学背景条件下,对该区已知油气藏上方吸附丝指标的数据采集、分析,并依据地区类推预测法和吸附丝反映深部油气烃类垂向微渗漏的动态信息特征,对石油地质条件相类似的预探区进行含油气性、油气属性的地球化学评价和预测.已知油气藏上方吸附丝指标的数据特征、相关聚类图、平面图、剖面图结果表明吸附丝指标较为有效地指示了下伏油气藏的存在.在KH1剖面上,吸附丝不同烃类指标浓度(C2-8、C13-14等)的原始值、滤波值,以不同的异常模式较为有效地指示了已知油气藏;依据已知油气藏、预探区吸附丝指标数据特征、相关聚类图的对比,对预探区进行油气评价;依据已知油气藏剖面不同烃类指标的不同异常模式对钻探区进行预测,其结果被后期钻探成果所验证.  相似文献   
3.
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地球化学效应及其机理讨论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烃类垂向微运移(盖层及其上部)形成近地表烃类异常是油气化探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前提.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客观存在表明地表化探异常为"有源之水".油气藏不同部位微运移的差异性揭示了油气化探的有效性.文中依据地表和井中地球化学成果,根据油气井中普遍存在的烃类向上趋轻的结构梯度和各指标正向运移梯度及晕源对比,揭示了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客观存在,强调了微裂缝网络系统的重要性,对微运移机理进行了讨论,较好地解释了地表化探异常的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4.
酸解烃C2 /C1是轻烷烃类运移指标,荧光F360nm/F320nm反映芳烃类运移信息。解剖分析某油田C2 /C1、F360nm/F320nm等比值指标和C2 、C1、F360nm等丰度指标,并与同步荧光、甲烷碳同位素、吸附丝检测等指标有机关联,发现在油井、边缘井、干井处,这些指标强度特征不同:垂向上,各类井都显示出正向梯度变化和向上趋轻的结构梯,证实了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客观存在;横向联井剖面的指标浓度(或强度)及变化梯度均显示出边缘井远大于油井、油井大于干井的分布特征,反映了运移效应在油藏外围处微弱而油水边缘处最强。在地球化学效应参数的数据结构方面,油井、边缘井、干井有各自的变量从聚现象和样本集合,而彼此间有显著差异;同时,自深部至浅部,样本都具有各自的相对稳定聚类归属。根据油气藏边缘与其内部数据结构的显著差异,可较好地解释油气藏上方地表普遍发育环状异常的机理,还可划分烃类渗逸背景区和异常渗逸区。图6表2参4(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齿轮接触疲劳试验为依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计算接触应力,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较,评价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准确度,并以有限元模型简化及网格数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最终给出合理的计算和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6.
某轮式工程机械属于前后机架铰接结构形式。本文作者为了合理分配前、后桥载荷,对后机架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减轻其重量。根据该轮式工程机械的使用特点,模拟现场工况,对新改进的后机架进行有限元分析,从而得出后机架的强度和刚度完全满足生产需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对于油气化探异常形成的机理,早期国内外学者提出不同的油气化探异常模型,由于地质条件和烃类微渗漏的复杂性,难以从三维角度进行刻画和论证,同时又未见实验模拟证据的支持,使异常成因解释模糊,影响了化探技术的发展和在油气勘探中的广泛应用。针对上述问题,研制了系统的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对油气聚集成藏后烃类物质穿过上覆地层微渗漏至地表的过程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实验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烃类垂向微渗漏的空间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油气化探异常由源及表的形成过程和基本规律。发现了烃类微渗漏具有幕式运移特点,揭示了油气垂向微渗漏过程中"羽状"涌流的存在。实验模拟结果与已知油气藏上方化探异常的观测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性,表明"压力驱动、裂隙渗透"可能是油气化探异常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存在千篇一律的化探异常模式。取得的认识丰富了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基础理论,促进了化探技术的持续发展,对油气运移、聚集理论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油气藏上方微生物异常分布,按照从线到面的研究思路,采集渤海湾盆地陈家庄油田陈22块油气藏上方土壤样品469个,采用MPN法检测出样品中油气指示微生物的数量并研究其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在联井剖面上,甲烷氧化菌和烃氧化菌2种油气指示微生物异常区与对应油井位置有很高的吻合度,呈顶端异常,剖面南北两端具有明显的背景区,表明了2种油气指示微生物对油气藏烃类微渗漏的指示性是有效的。进一步对本区块油气微生物进行了面上精查,结合地质和钻井信息,解析了微生物异常与下覆油气藏分布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地表土壤中油气微生物对下覆油气藏的分布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同时对钻井部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某轮式工程机械为了减小转弯半径,前后机架的连接不是采用刚性连接,而是采用铰接式结构,通过螺栓连接。结构的合理性保护了螺栓的可靠性,避免其发生疲劳断裂。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