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工业技术   2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流河上游火成岩面积分布较广,研究归流河上游火山岩地区地下水的富存形式及规律特点,对充分利用保护归流河上游火成岩地区地下水资源,有着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3.
通过对W-M函数模拟轮廓进行db2小波分解,发现其小波分解系数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这一重要特点,基于此,提出由小波分解来识别粗糙表面轮廓特征长度尺度参数G的一种新方法,并与功率谱密度法等4种方法对W-M函数模拟轮廓、分形布朗运动模拟轮廓以及实际机械加工表面轮廓特征长度尺度参数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由于所采用计算方法不同,导致计算结果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对W-M函数模拟轮廓,提出的小波识别法计算结果最接近于理论值,其余方法在数量级上不同于理论值,都有随分形维数减小而误差增大的趋势。功率谱密度法计算误差最大,远超过理论值,方程组法次之,其次是结构函数法,文献[6]的公式计算误差较小。对分形布朗运动模拟轮廓,小波识别法与文献[6]的公式以及结构函数法计算结果接近。对实际轮廓的计算,小波识别法与文献[6]的公式计算结果相近。总体上,小波识别法与文献[6]的公式计算结果较为接近,说明分形粗糙表面轮廓特征长度尺度参数小波识别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5.
介绍了一种基于MATLAB计算机械可靠度的方法,当数据不充分但有足够资料写出样本四阶矩时可以考虑此方法。并用实例给出了在计算可靠度的基础上进行机械可靠性优化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将螺旋理论应用于多连杆独立悬架运动空间分析中,采用螺旋理论中的运动螺旋来表示悬架的自由度和约束,并对悬架进行自由度和约束分析,总结出求解独立悬架这一类运动空间的分析方法,并举出算例.通过运动仿真来实现车轮在上、下跳动时悬架的复杂空间螺旋运动轨迹,这对研究汽车乘坐舒适性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自密实混凝土用于钢管混凝土结构中,对方便钢管混凝土的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应用高性能混凝土配制技术,提出适用于C40自密实钢管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应用泵送顶升浇注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流程中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振动机械-物料系统中激振器的转速和相位的同步控制问题,建立了考虑物料作用力的4个激振器激励下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考虑到相邻激振器之间存在耦合动力学特性,提出了一种精确的相邻交叉耦合策略控制方法来控制振动系统,并通过Lyapunov稳定性定理验证了相邻交叉耦合控制器的稳定性。Matlab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相邻交叉耦合策略控制器可以降低感应电机启动阶段的速度过冲和速度稳定时的抖振,提高了控制精度。在考虑物料非线性力的振动系统中,相邻交叉耦合控制器控制4个反向旋转激振器,振动系统实现直线振动轨迹。最后,在振动系统中讨论了物料参数变化对相邻交叉耦合控制器的影响,说明相邻交叉耦合控制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分形几何理论,考虑微凸体因应变硬化而造成弹塑性变形阶段硬度随变形量变化而变化,建立结合面第一、第二弹塑性变形阶段单次加载刚度分形模型。推导出在计入硬度变化的情况下,单个微凸体在弹塑性变形阶段法向接触刚度与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式,进而得出结合面在弹塑性变形阶段法向接触刚度与接触面积、接触载荷之间量纲为一的关系式,并通过仿真分析得出相关参数对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考虑硬度变化时,结合面量纲一法向接触刚度的值与法向实际接触载荷、实际接触面积之间存在关系;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随着分形维数D的增大而增大;分形维数一定时,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随表面长度尺度参数G值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MB接触分形理论及其修正模型,在弹性和塑性接触变形机制基础上,考虑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建立了临界接触参数连续条件下的计及微接触面积分布域扩展因子影响的粗糙表面法向接触刚度弹塑性分形模型;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对法向接触刚度影响明显,且考虑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下的法向接触刚度大于仅考虑弹性和塑性接触机制下的对应法向接触刚度;无量纲法向接触刚度随着无量纲法向接触载荷的增大而增大且因分形维数取值不同而呈凸弧性的非线性关系(分形维数D=1.1~1.4)或近似线性关系(分形维数D=1.4~1.9),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分形维数D=1.1~1.5)及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分形维数D=1.5~1.9),随着分形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塑性指数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