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5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L型液体低碱速凝剂的速凝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通过XRD和SEM等微观测试手段,研究了SL—1和比一2型速凝剂的速凝机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通过有机物溶液聚合反应控制水泥基材料凝结时间的试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有机反应单体配比,通过控制溶液聚合反应的速率可以控制水泥基材料的凝结时间,可用于喷射混凝土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3.
新型聚羧酸系超早强复合减水剂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传统早强复合减水剂的缺点,根据功能需要进行设计,利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出了一种以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为主体并复合其他早强组分而成的超早强复合减水剂,该减水剂具有无氯离子、无硫酸根、碱含量低,掺量小,减水率高、早期强度发展迅速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增加对混凝土的需求量,促使混凝土在建筑材料中具备较高的地位,为保障混凝土具备较高的建筑质量和效率,需对其采用添加剂。目前预拌混凝土添加剂对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具备较大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影响,同样也存在消极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预拌混凝土添加剂进行研究,探讨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分子量(500、1 200、2 400 g/mol)的异戊烯基聚氧乙烯醚(IPEG)大单体与丙烯酸在水溶液中经自由基聚合,得到不同分子结构的聚羧酸超塑化剂样品。测定了聚羧酸样品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和聚羧酸超塑化剂分子的单体序列结构(AAA、AAE、EAE,其中A为丙烯酸,E为IPEG大单体),计算得到了不同样品中3种单体序列结构的比例组成,并测定了不同单体序列结构的聚羧酸分子在水泥颗粒上的吸附量和分散性能。结果表明,分子量为2 400 g/mol的IPEG制备的聚羧酸超塑化剂样品含有更多的AAA序列结构,分子量分布窄、在水泥颗粒上的吸附速率慢、吸附量低,对水泥颗粒有较佳的分散和分散保持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铝硫比为3.8-4.6的范围内,研究了其对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烧成的影响,确定了不同铝硫比熟料的烧成温度范围,采用XRD、SEM等分析测试方法分析了熟料矿物组成和形貌,测定了水泥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铝硫比增大会使烧成温度升高,铝硫比增大到4.6时,烧成温度上限达到1425℃;铝硫比越大,C4A3S实际含量与设计含量越接近;通过测定制备的熟料化学成分,求得当熟料的矿物组成为60%-70%的C4A3S、15%-20%的C2S、5%左右的C12A7以及少量的C4AF时,所配水泥具有良好的早强性能和较高的抗折强度。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渗透结晶型表面处理剂的作用机理。渗透结晶型表面处理剂渗透进入水泥基内部后,与水泥的水化产物发生反应可以生成新的晶体来填补水泥缝隙,使基体更加密实,研究发现,这是通过与水泥基的化学反应增强机制来实现强化的。本文主要介绍了氟硅酸盐与水泥基材料的作用机理,并初步研究了氟硅酸盐表面硬化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阐述阻抗匹配和电磁波介质吸收的机理基础上,说明多孔结构型吸波材料的高效吸波的优势和发展动力。系统的归纳了目前无机多孔结构型、有机多孔结构型、多孔金属结构型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不同种类吸波材料存在的问题,指出基体结构的改性将会是多孔结构型吸波材料以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聚羧酸系减水剂与不同类型早强组分的复合效果.通过比较含早强组分胶砂试块和空白试块的早期强度(12h、1d、3d),得到了不同类型的早强组分与聚羧酸系减水剂复合试验的早强规律.结果表明,无机类早强组分(CN等)和有机类早强组分(TEA等)与聚羧酸系减水剂有较好的复合效果,而传统早强剂硫酸钠与聚羧酸系减水剂复合效果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聚羧酸减水剂(PCE)在共聚合过程中分子结构的形成过程、各时间段内生成聚合物的酸醚比偏离设计酸醚比的规律与范围,以及不同引发体系对聚羧酸减水剂分子结构形成过程的影响,以异丁烯基聚乙二醇醚(MAPEG)与丙烯酸(AA)作为共聚单体,采用过硫酸铵(APS)和过氧化氢-抗坏血酸(H_2O_2-Vc)两种引发体系,按照双滴加工艺合成了聚羧酸减水剂。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反应体系中不同时间段内各单体和聚合物的含量,得到不同反应阶段生成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散度、均方回转半径和单体组成(酸醚比)等参数,分析总结了APS和H_2O_2-Vc引发体系下PCE共聚合反应过程中聚合物形成过程的特点。研究发现,在过硫酸铵引发体系下,90min时形成主链较长的聚合物,在过氧化氢-抗坏血酸引发体系下,60 min时形成主链较短的聚合物。并且在两种引发体系下,各时间段内生成聚合物的酸醚比都偏离初始设计值,反应初期(0~120 min)生成聚合物的酸醚比小于设计值,反应中期(120~240 min)生成聚合物的酸醚比高于设计值,在单体滴加结束时达到最大值,最大偏离值超过设计酸醚比的160%以上,反应后期(240~330 min)生成聚合物的酸醚比取决于引发体系和工艺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