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社会科学   3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控制论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认识活动显示出某些新的特点,迫切地期待人们从哲学认识论上进行概括与总结。曹伯言、周文彬二同志的《人类认识的新阶段》(《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9期)一文,对此提出了某些有启发性的见解,有助于深入开展认识论问题的讨论。但是文中提出的认识与实践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党的十二大把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文章根据十二大精神,着重论证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战略意义,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所担负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3.
物质的“反映的特性”,是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七十多年来,列宁这一科学假说的真理性,不断地得到控制论、信息论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成果的验证,也逐渐从哲学理论上获得阐明。近几年来,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关注和探索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一种意见认为,列宁的这个观点“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伸”。另一种见解,是将“反映的特性”,不加证明地修改为或等同于“反应的特性”。对于第一种意见,笔者另文商榷。这里,仅就第二种见解谈点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了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特别是对于实践范畴本身的研究.吴建国、崔绪治同志提出要对“那种流行的实践观进行唯物主义的‘净化’”,并主张摒实践的目的于实践活动之外,而把实践活动看做是“纯粹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把实践概念理解为“客观物质范畴”。这里涉及一个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根本问题。本文仅就我们对于实践范畴本身的不同理解及其在理论上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影响,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就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并强调说,“这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335页)我认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高度总结,也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为…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初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对策问题”选题研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交办并直接领导,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织院内外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为做好选题的研究和论证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自2001年2月以来,做了大量的组织论证工作。先是面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征集选题和相关论证,然后分经济、哲学、文学、政法社会、历史和国际问题等六大学科召开了选题研讨会,广泛听取了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党校、社科院、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系统等社科界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对有关选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多次召开全体会议,对提出的选题又进行了分析归纳并作了适当的调整与增补。经反复研讨,最后确定选题百项。自本期始,本刊分期选登上述选题。  相似文献   
7.
哲学,作为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而从现实关系和科学资料中升华出来,总是要经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有时,在现实中早已存在的,且由众多学科显示出普遍性的问题,仍然需要哲学辨明它存在的合理性,并从生活的客观逻辑再现为思维上的逻辑,从而有助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比较自觉地把握和运用它。我国思想界关于哲学价值观的探究,包括李连科同志的《世界的意义——价值论》一书(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个面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不属于所谓"民主社会主义",而只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范畴。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直接的理论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发展和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新形态,它同科学社会主义既具有一脉相承的本质上的根本一致性,又具有相对的差异性,即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特殊性和创新性。这种新形态就"新"在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是有利于中国发展进步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由此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才逐步取得进展和胜利,这也是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胜利;同时,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也得到了进一步检验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历史丰碑.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运用中,是同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一起成长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列宁关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的科学假说,已成为哲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本文着重考察了列宁这一思想的历史渊源,认为它既是对思想史上有关观念中合理成分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当时有关的自然科学材料的概括和总结,是直接对带有不同程度的物活论色彩的物质普遍感受性学说的辩证扬弃。因此,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家共同对这一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和对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