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自然科学   2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736-20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长度、梅雨量和旱涝等级资料,分析了近300年以来梅雨与旱涝的关系.从逐年的对比结果看,有64%的年份梅雨期长短(或梅雨量多少)与旱涝变化一致,即梅雨期越长,梅雨量越大,气候易偏涝,反之易偏旱;另有36%的年份二者变化并不一致.但从年代际尺度看,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此外,功率谱和小波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和旱涝等级均存在2-7 a,20 a及40 a左右的周期,这可能与E1-Nino-南方涛动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等发生的周期模态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2.
利用1736—20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长度、梅雨量和旱涝等级资料,分析了近300年以来梅雨与旱涝的关系.从逐年的对比结果看,有64%的年份梅雨期长短(或梅雨量多少)与旱涝变化一致,即梅雨期越长,梅雨量越大,气候易偏涝,反之易偏旱;另有36%的年份二者变化并不一致.但从年代际尺度看,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此外,功率谱和小波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和旱涝等级均存在27a,20a及40a左右的周期,这可能与E1-Niflo-南方涛动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等发生的周期模态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全新世寒冷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千年周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统计10000aBP以来我国每百年中寒冷事件记录的频率的基础上,分析了寒冷事件的时间分布特点和频率序列的功率谱.结果表明,10000aBP以来的冷暖变化在500,1000和1300a的周期是明显的.其中,两个相邻寒冷事件的平均时间间隔与500a周期相对应,间隔一个事件的两个寒冷事件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与1000a周期相对应.而包括一长(400~800a)一短(100~200a)两个寒冷时段的一个气候旋回与1300a左右的周期相对应.为千年周期的存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巴黎协定》签署后,国际组织和学者根据各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预案,估算了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全球2℃温控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本文对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分析了结果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过去300年雄安新区涝灾年表重建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史文献、县志和相关期刊中雄县、安新、容城(合称"雄安新区")洪涝灾害记录的摘录整理,并与降水观测数据比对,确定了反映雄安新区1715~2016年洪涝灾害程度的年表,分析了过去300年洪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结果为:1715~2016年间雄安新区发生洪涝灾害共计139次,平均2~3 a发生1次;其中灾情最为严重的特大洪涝灾害(文中定义为4级)发生在1738,1801,1892和1954年,3级大涝、2级偏涝、1级轻涝发生的年份数分别为14,35和86.1796~1827,1886~1898和1948~1965年3个时期,雄安地区洪涝灾害发生频繁且灾情严重;空间上,偏涝年份,区域内滨临河湖、地势低洼地段容易被淹没,占全区面积的20%~30%,而特大洪涝年份,除了容城地势较高之处,雄安新区约80%面积被淹没.鉴于历史时期本区水患频发,未来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水灾频率及空间发生特征.  相似文献   
6.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icentennial changes of the drought/flood spatial pattern over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have been analyzed from 101 AD to 1900 AD,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ld/warm climatic variation in the same time span are discussed as well.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I)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2nd ~ 11th centurie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drought/floo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was characterized by thc east-west differentiation. Namely, it was dry in the west (northwest) while it was wet in the east (southeast). (ii) From the 12th to 15th centuries, the east-west differentiation coexisted with the south-north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former was still the dominant pattern. (iii) However, the dominant spatial pattern changed to the south- north differentiation during the 16th ~ 19th centuries, namely, it was dry in the north and wet in the south. As for the dry-wet demarcation line. It shifted westward in warn times, and once reached Datong-Taiyuan-Xi' an-Hanzhong; whereas in cold times, it retreated southeastward and reached Ji' nan-Heze-Nanyang. Furthermore, the transmeridian (W-E) dry-wet demarcation line was replaced by the meridian (N-S) dry-wet demarcation line during the two coldest periods. Moreover, in cold times, it was dry in northern China, and it was we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and regions south of Changjiang River; in warm times, however, it was wet in northern China, and was dry in eastern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and regions south of Changjiang River.  相似文献   
7.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前夕的“气候门”(climategate)事件,将科学界对过去千年温度变化的“曲棍球杆曲线”(hockey stick)之争推向顶点。介绍了这一争议的始末,并根据相关文献对这一争议中的两个关键问题“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是否在全球广泛存在、20世纪是否为过去千年最暖”进行了综述。结果显示:尽管大尺度的地表温度重建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但随着近20年来全球代用资料的不断丰富和研究方法的改进,大尺度温度变化重建结果的不确定性逐步降低,争议各方的观点正在逐步接近。特别是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20世纪增暖迅速,温暖程度也很明显,但在过去千年中并不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8.
“东亚历史气候重建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讨东亚、特别是中国历史气候重建与历史气候模拟问题,推动中国历史气候研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让国际研究同行充分认识中国在国际历史气候研究中的重要性与独特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葛全胜研究员,会同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顾问、PAGES科学指导委员会前主席、麻萨诸塞大学地学系主任、著名气候学家Raymond S.Bradley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气科学研究中心Wei-Chyung Wang教授共同发起并组织了“东亚历史气候重建国际研讨会”(2002年10月14~16日,北京外国专家大厦).  相似文献   
9.
过去300年中国部分省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通过对清代文献资料中田亩数据的分析,认为册载数据基本能够反映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别,但在总量上失之过低.为能更真实地反映耕地资源的变化实际,文中对其进行了相应处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300余年以来我国内地18省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点.总体而言,过去300年间研究区的耕地资源数量呈抛物线式变化,清前期的增长趋势明显,但至清晚期逐渐稳定下来,民国时期略有下降,新中国建立初期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此后又开始持续减少.过去300年间耕地资源的变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东部地区的垦殖活动远较西部地区剧烈,但在清前期,西部地区,如四川、甘肃、云南、贵州等省份耕地资源数量的增长趋势更加迅猛.分析表明,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增长、政府政策调整、战争影响、自然原因和特定作物的引种与种植扩展等.  相似文献   
10.
过去40年中国气候与物候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根据中国近40年的日气候观测资料与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0年中国气温、降水与自然物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近40年来,从全国平均状况看,较为明显的升温阶段出现在1980年以后.其中升温率最大的时期为非生长期,最小的时期为生长期.从区域变化差异看:东部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和新疆的部分地区生长期温度在1980年以后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升幅最大的地区出现在华北;降温区则出现在秦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中游)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2)生长期期间,全国平均降水在近40年中存在明显的准年代波动,却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但1980年以后,生长期期间降水趋势变化的区域差异却较为明显:新疆、东北及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地区降水增加,而除此之外的全国大多数地区则以降水减少占绝对优势;其中华北地区的降水减少最为明显.(3)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长江下游地区与云南南部春季物候期提前,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中游地区春季物候期推迟;这一变化趋势与中国生长期期间的温度变化趋势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