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环境安全   2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径流-地类”参数的非点源氮磷负荷估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江作为广东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其上游农业集水区非点源氮磷流失量备受关注.因此,本文以东江上游上莞河小流域为研究区,利用2011年的集水区水质监测数据,在平均浓度法及输出系数法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径流-地类"参数的非点源氮磷负荷计算式,其径流、地类参数分别通过校正后的SCS模型和土地利用现状图获取,并分别对上莞河流域及流域各地类的非点源氮磷流失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汛期上莞河流域氮磷流失量主要来源于非点源污染,其非点源氮、磷流失量分别占氮、磷流失总量的97.32%、98.05%.坡度对流域非点源氮磷流失影响较小,地类是影响非点源氮磷输出的重要因素.构建的计算式能较好地估算非点源氮、磷负荷量,在次暴雨尺度非点源氮、磷输出量模拟精度分别为84.78%、81.06%.2011年度上莞河流域非点源氮、磷输出量分别为48923.4、7189.3 kg,耕地、居民地分别是非点源氮、磷输出的关键源区,其非点源氮、磷输出量分别占流域非点源氮、磷输出总量的84.20%、58.54%.  相似文献   
2.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标准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在1990年5月15日我国农业部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绿色食品”工作会议上,农业部长何康宣告绿色食品开始在中国起步,同时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同年11月22日农业部召开的绿色食品证书颁发会议上,推出了首批“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不仅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而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广东省绿色食品生产现状1992年广东省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实施绿色食品工程,推动了…  相似文献   
3.
城市低影响开发面源污染治理措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面源污染是指通过降水淋洗大气和冲刷地表而形成携带多种污染物的地表径流,以地表污染物溶解、扩散的形式污染城市受纳水体。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源污染逐渐成为中国城市水体水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优化并推广城市低影响开发(LID)面源污染治理措施是当前缓解城市面源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文本综述了城市LID治理措施相关研究进展。在高流量城市区域,机动车排放等人类活动和大气沉降是氮磷污染物、有机物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等几种城市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城市主要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治理城市面源污染,而工程措施分别从源头、迁移与终端3个过程控制面源污染,以生物滞留系统、绿色覆盖、透水铺装以及人工湿地系统4主要的LID工程治理措施为例。文章综述了这4种LID工程治理措施的基础结构、对几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及采用改进方式后去污效果。治理措施的治理效果常因填料基质堵塞、温度变化、植物腐烂与设施材料耐受性下降等问题而受到影响,因此文章同时讨论了这些工程措施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针对治理措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展望,如选择吸收能力稳定的植物与搭配方式、采用简易的辅助性措施缓解填料基质堵塞以及探索新的促渗能力与耐受性强的材料等。  相似文献   
4.
珠江流域土壤中碳库的存量与通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珠江流域各主要环境介质中不同形态碳含量的分析和计算,得出该流域0~1.0m范围内土壤碳库的存量为1.36×1013kg,占中国陆地碳库总量的9.51%,全球碳库总量的0.907%;流域净碳输入量为4.141×1010kg/a,碳通量912.74kg/(hm2·a),初步计算表明珠江流域可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碳汇区。另一方面,人类活动造成流域内有机碳的大量流失,其中,水土流失损失的碳8.01×109kg/a,植物收割及森林砍伐从土壤-植物系统中携带出的有机碳高达6.26×1011kg/a,这将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降低,因此促进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存储是提高本流域土地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土壤有机碳调查在构建全球土壤碳循环的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211个广东省土壤剖面数据,通过计算各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合理评估广东省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显示,广东省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1.25 Pg,其中,A层土壤(表层土壤,平均土层厚度为17 cm)有机碳储量为0.41 Pg,B层(平均土层厚度为29.5 cm)为0.51 Pg,C层(平均土层厚度为48.9 cm)为0.33 Pg。依据土壤发生学分类,研究区铁铝土土壤剖面有机碳碳储量为0.976Pg,占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的78.1%。按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区林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为1.01 Pg,占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的80.3%。统计结果表明,底层土壤(B层+C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是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2倍以上,是研究区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碳库。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底层有机碳质量分数与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呈显著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是区域尺度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向下迁移的表现。此外,每年由土壤退化侵蚀造成的直接进入周边水体的土壤有机碳流失量为13.3 Tg,约占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3.2%,同时每年有20.9 Tg有机碳在研究区土壤中重新分布。研究结果可为合理评估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6.
小流域尺度的土壤可蚀性 K 值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等相关关系的研究,可以为小流域土壤侵蚀定量研究及综合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云南省抚仙湖库区尖山河小流域为研究区,在大密度土壤采样和土壤理化性质测试分析的基础上,采用EPIC模型K值计算方法、地统计学方法和Kriging空间插值方法,计算分析了尖山河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对K值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研究区K值变化范围为0.1628-0.3836,均值为0.2824,中值为0.2885,均值与中值相近似,表明K值分布较均匀;变异系数为17.98%, K值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2)不同土壤质地类型的K值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区主要土壤质地类型K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粉壤〉壤土〉粘壤〉砂壤。(3)研究区以中可侵蚀性(0.25-0.30)、中高可侵蚀性(0.30-0.35)和中低可侵蚀性(0.20-0.25)土壤为主,面积分别为1797.88 hm2、1185.51 hm2和542.32 hm2,分别占小流域总面积的50.76%、33.47%和15.31%,而高可侵蚀性(〉0.35)土壤和较低可侵蚀性(0.15-0.20)土壤分布面积较少,无低可侵蚀性(〈0.15)土壤;在空间分布上,北部高山区土壤具有中低可侵蚀性,中、南部的低海拔区土壤具有中高可侵蚀性,中、南部其余区域土壤具有中可侵蚀性,这种空间分布与海拔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4)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对K值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类型 K 值从小到大依次为林地〈灌草地〈荒草地〈旱平地〈园地〈旱坡地〈水田,需频繁松土、除草、耕作和扰动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类型(园地、旱坡地、旱平地和水田)其K值较大,而无需耕作、扰动小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类型(林地、荒草地和灌草地)其K值较小,这表?  相似文献   
7.
粤西典型崩岗侵蚀剖面可蚀性因子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崩岗侵蚀区土壤可蚀性研究是认识崩岗侵蚀机制的重要环节,而不同粒级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与可蚀性因子K又是评价土壤可蚀性的重要参数.针对粤西典型红壤侵蚀区的两种不同侵蚀强度的花岗岩风化壳侵蚀土壤剖面,从垂向上研究了两种剖面中土壤颗粒组成特性、有机质空间变化,并利用USLE模型中的土壤可蚀性K因子修正方程计算了两种不同侵蚀程度剖面的可蚀性K因子,分析了三个指标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发现典型花岗岩区土壤侵蚀剖面的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和可蚀性K因子呈现较好的规律性,表现为:自剖面上部至下部,土壤颗粒组成逐渐变粗,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递减,可蚀性K因子逐渐升高,三个指标在红土层与砂土层过渡区(剖面2~3 m深度范围)分界明显,界面上下含量相差悬殊;相同层位对比研究发现,强侵蚀剖面相对于弱侵蚀剖面,土壤的黏粒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更低,可蚀性K因子值更大;两剖面中三个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土壤黏粒、粉粒、有机质质量分数与土壤可蚀性K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综合分析认为,在广东崩岗侵蚀区,不同粒级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及可蚀性K因子的空间变化均可有效地反映来源于花岗岩风化壳的土壤之可蚀性.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观澜河流域地处南亚热带,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流域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改革开放以来,流域的大片土地被开发成了工业开发区。工业开发区在建设阶段,机械夷平土地所形成的各种松散的堆积坡,引起了新的水土流失类型。本文研究和探讨了该流域的水土流失规律及水土流失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破坏及其恢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探讨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工作实践,对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恢复理论、原则和技术展开讨论。可为有关建设项目中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广州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的水质特征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中富含交通活动所产生的大量石油类、悬浮固体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能够对受纳水体的水质造成明显的破坏并影响水生生态。对广州市内道路某路段发生的七场路面雨水径流进行了降雨量、径流量的同步监测和径流样品的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城市道路雨水径流中营养盐的含量较低,但COD值较高,且可生化性差,石油类和重金属的含量也较高。其中石油类、COD、悬浮固体和重金属Pb的污染水平虽然与国内其他城市的研究结果在同一范围,但都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反映出我国在道路路面环境维护和管理上与国外的差距。对照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广州城市道路雨水径流中的石油类、COD、悬浮固体和Pb等指标都大大超过III类标准,表明道路径流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进入地表水体,可能对受纳水体主要是珠江的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