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环境安全   2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以活性炭为富集材料,经酸化和甲酯衍生化后,饮用水中非挥发性的水合氯醛和三氯乙酸可以从活性炭的吸附态定量地释出气体,利用顶空法取样,GC/ECD进行测定。对不同水样检测结果表明,饮用水中水合氯醛、三氯乙酸来自氯化消毒过程。控制水源有机质污染,装置活性炭过滤器,延长烧水煮沸时间,可有效地减少人体对其摄入量。  相似文献   
3.
塑料对农田生态系的污染及其防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田生态系统的塑料污染主要来源于:(1)工业废弃物的排放,(2)城市生活垃圾,(3)农用塑料薄膜残余物,塑料对我国农田生态系的污染状况相当普遍,个别地区由于农田残膜量大幅度增咖或城市生活垃圾直接进入农田给农业带来了一场空前的“白色灾害”,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污染问题之一。土壤耕层中的塑料可严重影响作物根 的生长发育及土壤中的水肥的运移,而使作物减产。此外,塑料中各种添加剂尤其是酞酸酯类增塑剂对作  相似文献   
4.
油料作物对土壤老化残留DDT的吸收积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峰  董元华  安琼  张桃林  刘德雄 《生态环境》2006,15(6):1188-1191
油料作物对亲脂性DDT的吸收富集能力是否会更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采用DDT老化残留土壤,温室盆栽油料作物花生(Arachishypogaea),大豆(Glycinemax)和芝麻(Sesamumindicum)。果实成熟后将植株分成根、茎、果壳和果仁四部分,GC-ECD测定各部位中的DDT浓度。研究了油料作物对土壤老化残留DDT的吸收积累情况,结果表明,∑DDT在三种作物不同部位中的浓度顺序都是:根>茎>果壳>果仁。含油量高的花生果仁和芝麻果仁中∑DDT浓度都明显高于大豆果仁的∑DDT浓度,这种差异有可能是由果仁含油量的差异造成的。单株植物吸收积累∑DDT的总量顺序为:花生>芝麻>大豆。花生、大豆和芝麻三种作物的根和茎的生物富集系数都比较高,特别是花生的,说明这三种油料作物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积累老化残留DDT的能力以及从根部向茎部运输DDT的能力都是相当强的。  相似文献   
5.
古水稻土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判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测定了马家浜文化(距今约6 000a)遗址2个剖面表层土壤、古代水稻土和古代旱地土壤、以及底层土壤中15种多环芳烃的含量,并对其可能来源进行了判定.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PAHs的含量分别为202.9μg·kg-1和207.7μg·kg-1,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古水稻土中PAHs含量明显降低,仅为56.0μg·kg-1,但高于古旱地土壤及底层土壤。古旱地土壤及底层土壤PAHs含量在32.0~36.9μg·kg-1.古水稻土中,2环和3环所占比例较大,达63%,萘和菲含量最高,而4环以上的多环芳烃含量较低.Phe/Ant和BaA/Chr比值和有机质13C-NMR图谱显示,古水稻土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水稻秸秆的焚烧,同时还原条件下的生物合成可能是其另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农用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影响评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畜禽粪便中盐分残留问题,在江苏省采集分析了180个粪便样品,通过基于GIS的空间分析与基于土壤盐分累积模型的模拟预测,评估了粪便农用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江苏省目前畜禽粪便中盐分含量较高,最高(以干粪计)达24.2 g·kg-1;南通、盐城、连云港等沿海地区与徐州、宿迁、淮安等徐淮地区为畜禽粪便农用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高风险区;施用畜禽粪便对露天种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没有显著影响,而对温室土壤影响较大,在畜禽粪便盐分含量较高(以干粪计,24.2 g·kg-1),中、高施肥量条件下[以干粪计,65~100 t/(hm2·a)],施用纯有机肥2~8 a温室土壤盐分含量增加1.0~2.5 g·kg-1,土壤可达轻度、中度甚至强度盐渍化土程度.  相似文献   
7.
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可以降解多种有机污染物,其中包括多环芳烃。但是由于纯漆酶的价格昂贵,限制了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采用液态和固态2种方式培养了食用菌Pleurotus ostreatus和Coprinus comatus,并考察了固态培养的粗酶液对多环芳烃的降解和去毒能力,结果发现2种真菌均可产漆酶,但不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其中固态培养的漆酶产量高于液态培养,且C.comatus的漆酶产量大于P.ostreatus。2种真菌固态培养的粗酶液对多环芳烃均有一定的降解和去毒作用,且P.ostreatus粗酶液的漆酶活性虽然较低,但是对多环芳烃降解率和去毒效果却优于C.comatus,这可能是P.ostreatus的粗酶液中含有较多的调节物质造成的。P.ostreatus的固态发酵粗酶液对蒽、苯并[a]芘、苯并[a]蒽、苊等均有较高的降解率(50%以上),但是对生物有效性高的萘的降解率却较低,这种降解特征可能与底物的电离势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8.
许多污染物常通过食物链逐步浓缩进入人体。美国某湖附近农田使用农药DDT,使湖水含0.0006ppmDDT,水藻类中DDT含量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进行了大量室内外试验和污染实例考察。首先研究了三氯乙醛在土壤环境中的消失和转化规律。发现三氯乙醛在土壤中经微生物作用能转化为三氯乙酸,后者在土壤中有1—3个月持留期,在土壤中三氯乙醛消失后(一般在几天内消失),三氯乙酸成为主要毒害物质。其次研究了三氯乙醛在植物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采用衍生物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证明三氯乙酸是主要代谢产物。三氯乙酸能富集在植物体内并使之产生枯萎或生长畸形等症状。找出了三氯乙醛和三氯乙酸在植株体内的转化规律,解释了二者单独作用于植物时某些症状相似的原因。此外,还获得了有关三氯乙醛对小麦等作物的致害浓度资料和毒害症状的图谱照片。本工作首次阐明了三氯乙醛对土壤—植物体系的污染规律,为鉴别污染事故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典型区域农业土壤中多环芳烃相关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某大型钢铁集团周边农业土壤中15种多环芳烃(PAHs)各组分间及其与总量间的相关性、与有机氯农药(OCPs)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除萘(Nap)外,其他14种组分间及其与总量间的相关性极显著;δ-六六六(δ-HCH)与除Nap和二苯并[a,h]蒽(Daa)外的大部分PAHs组分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p'-滴滴滴(p,p'-DDD)与大多数PAHs组分相关性极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